■张劲松/文
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一直对内刊《建业》保持着高度关注。他规定,《建业》出刊后错一个标点罚50元,错一个字则罚100元。因此,一种战战兢兢的心态一直与《建业》编辑部的团队成员相伴。“不是心疼钱,而是我们真的不想把自己的名字,把建业的名字和错误并列在一起。”《建业》的一位编辑如是说。
但无论如何,《建业》的创作团队都是幸运的。
寻求平衡的舞蹈
2004年9月,《建业》改版后首度公开。改版后,其定位不再局限于内部员工,而是拓展到企业业主、意向客户、合作伙伴、政府、媒体、地产界、企业界、文化界甚至其他领域。凭借泛黄的牛皮纸封面、大量留白的版式设计加上富有深度的文本,《建业》很快就赢得了各方的好感。
《建业》在内容上不仅仅关注企业的战略与实践,见微知著于企业的发展趋势,更倡导独立思考的精神,在观察的同时体认,在批评的同时建设。“《建业》无论如何也不能够漠视企业生存的环境。作为‘根植中原,造福百姓’的企业,《建业》必须打上区域的烙印,潜下心来与河南水乳交融、血脉相连,深入到中原的相关历史、地理和人文脉络中。”这是《建业》主编宋晓鸣一直强调的刊物的内核。《建业》始终认为,赢得读者的信赖就是要认为读者比编辑聪明,不可文过饰非,不可虚假,要真实,要客观,告诉读者事物的真相,并能引发读者去思考。
定位上的兼容并蓄决定了《建业》在内容上一直需要寻找一种平衡。在《建业》现任执行主编白许晨看来,寻求平衡是一个在刀尖上跳舞的活儿。除了在内容比例上寻找平衡,他们还企图打通内外部读者的关注兴趣,为个性内容寻找共性传播点。比如编辑部曾经操作的“50后”专题,不但关注了“50后”成为主流人群的社会现象,也兼顾了企业的几位“50后”高管。
白许晨心里十分清楚,在如今这样一个资讯发达、微博每天都在为舆论制造几十个话题的时代,任你是最深邃凝重的话题,也必须为自己寻找轻盈的表达方式,否则就会被无情地埋没在信息之海里。因此,在内容策划上,《建业》推崇的是“读者需求”的传播理论——不能只关注自身的传播意图而忽略了阅读的乐趣。“总有一种更巧妙的内容组织形式,内接企业自身阶段性关注领域,外合社会全局运行的脉搏,让话题对企业有益,又能让结识《建业》的友人都有所得。”白许晨说。
让读者有拆封的欲望
在胡葆森看来,内刊编辑一定要具有很强的对事物的驾驭能力,在刊物的把握上,不仅需要思维的活跃、俯天仰地的视角,更要有慈悯的情怀,做到真实、客观。《建业》改版前后,编辑部一行还专门去了深圳,向《万科周刊》取经。据当年参与了《建业》改版的建业集团文化资源中心编辑部主任郭昕回忆,正是那段时间让他的心沉了下来,读了很多书,特别是经常进行的“脑力风暴”改变了他的思维习惯,使他变得平和起来,处理问题更能换位思考,“甚至走路的姿式也从以前的风风火火变得稳健起来”。
在《建业》改版之初,每期定稿前胡葆森都要再亲自过目、校对一遍,直到后来公司规模扩大事务太繁忙才没有亲力亲为,但仍然坚持每年为第一期《建业》写新年致辞。他对编辑工作提出严苛标准,经常笑言《建业》的水准是被他罚出来的(其实真罚的次数并不多),但又善于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一直以来,不管编辑部在集团管理架构中有怎样的变动,胡总及其他直接上级几乎从来没有直接干涉过《建业》的内容制作,专业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的尊重。”白许晨回忆说。
编辑部给《建业》设定了两条底线:不能让外部读者连信封拆都不拆直接扔垃圾筐里,也不能让内部读者直接拿来垫杯子。看似一句玩笑话,却时刻警戒着《建业》的团队远离懈怠与平庸。
而对于内刊编辑今后的职业走向,《万科周刊》带来的经验很令《建业》的编辑们神往:《万科周刊》的几任主编后来都成为万科集团的重要领导者,因此《万科周刊》也一度被认为是万科集团的黄埔军校。胡葆森对
《建业》内刊及编辑的持续关注,也成为其编辑团队最大的工作动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