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业用地“撑市”
(2011-11-29 12:02:09)
标签:
房产 |
分类: 土地楼市 |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兰亚红 北京报道
11月23日,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再度发布通告,调低两宗地块的挂牌底价。这是继11月10日取消郭公庄居住地块保障房配建面积后,再一次的托地之举。
作为房地产调控效果最明显的城市,无论是土地出让金还是地块溢价率,北京市今年都出现了明显下滑。截至11月20日,据CRIC统计,北京市供应的土地建筑面积约为2573万平方米,但仅成交2066万平方米,有50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土地遭遇了流标、流拍。
同时,记者根据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网站数据,商业性质用地支撑起了北京市今年经营性用地出让的“半边天”。截至11月20日,商业用地出让55宗,地价款总计为455.45亿元,占经营性用地总地价款的53%。
中原地产认为,北京土地市场已经入冬,原因是开发商进入了“冬天模式”,减少购地,加快清理库存。北京一家国有房企的拿地负责人还表示,北京市目前仍存在地块竞买底价设置过高的情况,应调整制定标准,否则会把为数不多的有资金实力的房企拒之门外。
据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数据,截至11月20日,北京市招拍挂成交地块共有221宗。其中住宅性质用地51宗,规划建筑面积为806.25万平方米,地价款为403.01亿元;商业性质用地成交55宗,规划建筑面积为564.75万平方米,地价款为455.45亿元;工业用地成交115宗,规划建筑面积为702.17万平方米,地价款为55.78亿元。
其中,经营性用地总地价款为858.46亿元,加上工业用地的出让金,截至11月20日,招拍挂成交的总地价款为914.24亿元。
经营性用地总成交建筑面积为1371万平方米,离此前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副主任田锋介绍透露的1770公顷(1770万平方米)的经营性用地供应计划,还有不小的差距。
中原地产认为,北京土地市场已经入冬,原因是开发商进入了“冬天模式”,减少购地,加快清理库存。北京一家国有房企的拿地负责人还表示,北京市目前仍存在地块竞买底价设置过高的情况,应调整制定标准,否则会把为数不多的有资金实力的房企拒之门外。
其中,经营性用地总地价款为858.46亿元,加上工业用地的出让金,截至11月20日,招拍挂成交的总地价款为914.24亿元。
前一篇:土地遇冷数字真相
后一篇:广州:房企与购房者“双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