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不起的企业慈善
■中国房地产报 周村/文
郭美美事件让慈善事业成为了公众舆论的焦点。而此前,陈光标做慈善的高调姿态,也引来媒体和公众走到他的“背后”,对他的过往进行爆料和揭秘。人们愤怒地发现,这位昔日的首善很可能是伪善。因为他做慈善的动机是为了生意,捐款数额也有严重出入。杨澜对郭美美事件的“出声”,引起网民对她的慈善事业的调查。近段时间,慈善是民众心中伤不起的重点词。
近几年,无论是明星还是企业,涉及慈善的,多会引来公众的质疑。王石、陈发树、杨澜、陈光标等等,因做慈善而受到质疑的名字,可以罗列一串。中国自古讲究助人为乐是美德,但现在公众不断地对企业的慈善行为进行质疑,企业做慈善到底是为了什么?越来越多的质疑与骂声,让做慈善的企业家们迷茫困惑。
为了谁?
公众除了质疑企业捐款的数额,更多质疑的是企业做慈善的动机。在第一财经一档访谈类节目中,对于“你认为企业做慈善为了什么”的问题,现场有51%的观众认为企业做慈善是为了作秀。
陈光标最先受到质疑的就是他的高调宣传行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做好事不留名。民众也认为,真正做慈善应该默默无闻。高调宣传了就是作秀,就是为了拉升企业品牌影响力。
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民众要求企业家低调做慈善“是非常苛刻的道德标准”,他认为“社会要多一点宽容,要容忍有缺点的人来做慈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林达集团董事长李晓林也表示“企业家的性格和行为特点有所不同,不能要求所有做慈善的人都达到同样高的标准。”他坦言,自己在十几年前刚开始做慈善时,也希望被宣传。随着做慈善的时间久了,才觉得这就是一份责任,不需要宣传。他表示,企业家做慈善,需要一个心理转变的过程。
民众对企业慈善的质疑,除了质疑企业作秀外,从媒体对陈光标的报道和公众的强烈反映中可以看到,公众对企业做慈善是为了生意或为了拉近与政府的关系这样的动机,显得更不能接受。
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曾有房企把小区内本该有的幼儿园、学校等配套建设算在自己的慈善捐款额度内。也有企业拿出巨额善款修复古建筑,却是为了敲开政府的大门,把古建筑周边的黄金地段收入自己的开发囊中。
李晓林也认为,企业通过参与政府组织的慈善项目拉近与政府的关系,甚至拿到项目,是不可避免的“灰色交易”。
对于慈善事业“灰色地带”,李晓林希望能够实现阳光化。他准备明年在全国两会上交提案,要求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公平对待做慈善的企业,“无论你是陈光标还是李光标,无论你是谁,只要你做慈善,就可以得到政策的支持”。
对于企业做慈善到底应该抱有怎样的动机,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认为“任何慈善都有两面性”对于企业来说,关键问题在于到底有没有做慈善。
宋延庆表示,对动机不“纯”的企业“没有必要一棒子打死”。企业通过慈善达到利益诉求,这是做慈善初级阶段的表现。对于国内民众纷纷赞扬的盖茨和巴菲特的豪捐行为,宋延庆认为,国内的企业家还没有这样雄厚的财力,也还没有达到这样高的境界。
李晓林向记者介绍,国内的慈善事业发展滞后,因制度和政策的不健全,慈善事业的发展一直有困难。他担心,民众排山倒海的质疑声,会减少企业家的慈善行为。那会更加不利于国内慈善事业的发展。李晓林和王振耀都提到了宽容问题,希望民众能够用宽容的态度看待慈善行为。
如何做?
面对国内民众对于慈善行为的种种质疑,企业家应如何做慈善才能在尽到善心的同时不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宋延庆认为,企业家们“首先要端正慈善观”。在这点上,宋延庆认为民企有需要向国企央企学习的地方。“央企国企认为参与慈善事业是责无旁贷的,做慈善心态比民企要好。”
而李晓林认为,企业应该首先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营。他认为商人应该具有商业道德标准,如果把企业做赔钱,是对员工、对投资人的“不慈善”。
李晓林倡导全民慈善,他认为民众无论捐款数额大小,关键要有做慈善的意识。如宝洁公司多年从事慈善事业,同时带动了企业员工、产业链上的合作企业一起做慈善,不仅救助学校,还帮助学校实现发展。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
王振耀在央视《面对面》栏目中曾说“全世界都是捐完款大家称赞,然后是给慈善家很多尊严,都没有拷问慈善家”,他不禁感慨“中国这是怎么了”。
除了意识的树立与形式的探索,“透明”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国内不习惯“透明”制度,这是引发民众质疑的根本源头。
账目公开,数据详实。这点恐怕要借鉴盖茨的做法,也许因为他天生对数字偏爱,他喜欢用数字说话。基金会的账目、发展、不足等等方面,都有详实的数据证明。在这样高度透明的管理机制下,公众想对企业家的慈善行为质疑,恐怕也要费些功夫找个下嘴之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