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鹰系商业构想“换台”
(2011-04-20 17:01:41)
标签:
房产 |
分类: 公司报道 |
在各界“放大镜”般的关注中,王恒进一步掌控南京新百的努力再无成效。一个不具有绝对控股权的壳公司显然并非是将自家资产注入其中的最优选择。2006年,金鹰商贸登陆港交所,王恒最初的资产布局想法已经发生转折。
金鹰系商业构想“换台”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杨凡 南京报道
4月8日上午,金鹰商贸集团有限公司(金鹰商贸,3308.HK)在南京举行的上市五周年庆典上,62岁的王恒身影挺拔,着深色正装、红色领带,左胸口袋装饰着红绿两色的手帕,站在主席台上。
两百人的会场云集着苏皖两省近十个城市的领导、百余家国际品牌代表、银行机构代表及全国的媒体。作为庆典的主持人,他的表现亲切有礼,但笑容并不多见,更多呈现出思考的表情。
此时距离他上次面对公众已近两年。那一次,王恒的名字是与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店有限公司(南京新百,600682.SH)联系在一起。彼时,他试图通过重组将金鹰集团的部分商业地产资产注入到南京新百,使后者从单一的百货业务转为百货+商业地产的上市公司,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然而,王恒的百货+商业地产的商业模式即将在金鹰商贸这个上市平台上成为现实。既而,王恒开始为金鹰系的前景描绘了一个清晰的轮廓:“最终的海外上市,不仅会在金鹰商贸发生,同样会在金鹰地产集团发生,在金鹰国际集团也会发生。”
打造百货+商业地产
王恒是金鹰国际集团的董事长,同时担任金鹰集团控股的金鹰商贸、金鹰房地产集团与南京新百的董事长。
王恒本人与他的金鹰系都具有某种“混搭”的气质。身为美籍华人,王恒成长于台湾,立业于南京,从说话的口音来分辨,既不是闽南语,又不是南京方言。
他的金鹰系以商业地产开发起家,却以商贸业扬名。金鹰商贸上市5年,以400亿港元市值在中国百货业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并被投资者评价为同类公司中获利能力最高的股票。
王恒的商业路线图为:金鹰系先做商业地产,既而进入百货业。今天,金鹰商贸近67万平方米的经营面积中有66.8%为持有型物业,由金鹰房地产集团开发。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最大最有开拓性的市场,决定了企业在此时应该是长期投资而非短期套现。要想实现商业地产的最大价值,就应该进行自主经营而非出租出让。”王恒这样解释百货+商业地产最初的逻辑。
现如今,金鹰系的百货业已经与商业地产业务并驾齐驱,甚至更胜一筹。
“由百货经营来统筹管理商业流通,对我们来讲,远比商业物业收租产生的收益大。这就是最好的商业模式。”王恒说。
目前金鹰系的业绩中,百货业的贡献更多。2010年,金鹰商贸实现销售额109.5亿元,迈入百亿俱乐部。目前公司已加快全国布局,预计未来3年将新增30家连锁店,建筑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
不过,商业地产的未来贡献也不可忽视。公开资料显示,金鹰房地产集团开发的商业地产等高端项目,在建建筑面积约470万平方米,土地储备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
2009年,王恒的百货+商业地产故事本该在南京新百上演。
转道海外上市
2009年,王恒曾尝试让南京新百定向增发向其注入商业物业,令其转型为百货+商业地产的上市公司,同时借机将持股比例由29.98%提升至60%以上。最终因争议太大而作罢。
王恒并不擅长于成为一个公众人物。他的声线较低,语速平缓,音量也不大。庆典当天的主席演讲,他没有准备讲稿,但讲话并非一气呵成,演讲时断时续。
但在他谈到有关金鹰商贸的发展时,他的回答显然要流畅得多,并且十分详尽。预定媒体采访时间已过,他主动提出延时,直到在场记者再无问题——这与2009年南京新百重组引发质疑时,他面对媒体的态度如出一辙。
2004年,金鹰集团已形成百货与商业地产并重格局,但尚无任何资产上市。同一年,南京大型商贸企业改制,南京新百与南京中商(600280.SH)是其中最炙手可热的两家公司。
2005年,通过二级市场13次强行举牌,王恒增持南京新百股票至24.55%,成为第一大股东。这是《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出台后通过二级市场直接并购上市公司的首个案例,公众因此哗然。
在各界“放大镜”般的关注中,王恒进一步掌控南京新百的努力再无成效。一个不具有绝对控股权的壳公司显然并非是将自家资产注入其中的最优选择。2006年,金鹰商贸登陆港交所。
此后,王恒再次将商业地产资本运作的梦想寄托于南京新百。然而历经波折后,王恒最初的资产布局想法已经发生转折。
“人总是要老,总是要退休的。从公司规范性、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社会公众持股是不可避免的话题。由于金鹰集团的背景是外商,所以在海外集资是最合理的渠道。”王恒说。
金鹰系商业构想“换台”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4月8日上午,金鹰商贸集团有限公司(金鹰商贸,3308.HK)在南京举行的上市五周年庆典上,62岁的王恒身影挺拔,着深色正装、红色领带,左胸口袋装饰着红绿两色的手帕,站在主席台上。
两百人的会场云集着苏皖两省近十个城市的领导、百余家国际品牌代表、银行机构代表及全国的媒体。作为庆典的主持人,他的表现亲切有礼,但笑容并不多见,更多呈现出思考的表情。
此时距离他上次面对公众已近两年。那一次,王恒的名字是与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店有限公司(南京新百,600682.SH)联系在一起。彼时,他试图通过重组将金鹰集团的部分商业地产资产注入到南京新百,使后者从单一的百货业务转为百货+商业地产的上市公司,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然而,王恒的百货+商业地产的商业模式即将在金鹰商贸这个上市平台上成为现实。既而,王恒开始为金鹰系的前景描绘了一个清晰的轮廓:“最终的海外上市,不仅会在金鹰商贸发生,同样会在金鹰地产集团发生,在金鹰国际集团也会发生。”
打造百货+商业地产
王恒是金鹰国际集团的董事长,同时担任金鹰集团控股的金鹰商贸、金鹰房地产集团与南京新百的董事长。
王恒本人与他的金鹰系都具有某种“混搭”的气质。身为美籍华人,王恒成长于台湾,立业于南京,从说话的口音来分辨,既不是闽南语,又不是南京方言。
他的金鹰系以商业地产开发起家,却以商贸业扬名。金鹰商贸上市5年,以400亿港元市值在中国百货业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并被投资者评价为同类公司中获利能力最高的股票。
王恒的商业路线图为:金鹰系先做商业地产,既而进入百货业。今天,金鹰商贸近67万平方米的经营面积中有66.8%为持有型物业,由金鹰房地产集团开发。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最大最有开拓性的市场,决定了企业在此时应该是长期投资而非短期套现。要想实现商业地产的最大价值,就应该进行自主经营而非出租出让。”王恒这样解释百货+商业地产最初的逻辑。
现如今,金鹰系的百货业已经与商业地产业务并驾齐驱,甚至更胜一筹。
“由百货经营来统筹管理商业流通,对我们来讲,远比商业物业收租产生的收益大。这就是最好的商业模式。”王恒说。
目前金鹰系的业绩中,百货业的贡献更多。2010年,金鹰商贸实现销售额109.5亿元,迈入百亿俱乐部。目前公司已加快全国布局,预计未来3年将新增30家连锁店,建筑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
不过,商业地产的未来贡献也不可忽视。公开资料显示,金鹰房地产集团开发的商业地产等高端项目,在建建筑面积约470万平方米,土地储备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
2009年,王恒的百货+商业地产故事本该在南京新百上演。
转道海外上市
2009年,王恒曾尝试让南京新百定向增发向其注入商业物业,令其转型为百货+商业地产的上市公司,同时借机将持股比例由29.98%提升至60%以上。最终因争议太大而作罢。
王恒并不擅长于成为一个公众人物。他的声线较低,语速平缓,音量也不大。庆典当天的主席演讲,他没有准备讲稿,但讲话并非一气呵成,演讲时断时续。
但在他谈到有关金鹰商贸的发展时,他的回答显然要流畅得多,并且十分详尽。预定媒体采访时间已过,他主动提出延时,直到在场记者再无问题——这与2009年南京新百重组引发质疑时,他面对媒体的态度如出一辙。
2004年,金鹰集团已形成百货与商业地产并重格局,但尚无任何资产上市。同一年,南京大型商贸企业改制,南京新百与南京中商(600280.SH)是其中最炙手可热的两家公司。
2005年,通过二级市场13次强行举牌,王恒增持南京新百股票至24.55%,成为第一大股东。这是《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出台后通过二级市场直接并购上市公司的首个案例,公众因此哗然。
在各界“放大镜”般的关注中,王恒进一步掌控南京新百的努力再无成效。一个不具有绝对控股权的壳公司显然并非是将自家资产注入其中的最优选择。2006年,金鹰商贸登陆港交所。
此后,王恒再次将商业地产资本运作的梦想寄托于南京新百。然而历经波折后,王恒最初的资产布局想法已经发生转折。
“人总是要老,总是要退休的。从公司规范性、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社会公众持股是不可避免的话题。由于金鹰集团的背景是外商,所以在海外集资是最合理的渠道。”王恒说。
前一篇:张国明的A+H资本局
后一篇:世茂股份:加大资金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