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住宅先行”的冷思考
(2011-04-13 16:15:11)
标签:
房产 |
分类: 土地楼市 |
记者观察
产业园“住宅先行”的冷思考
■中国房地产报
放眼历史,恐还没有一个时代像今日之中国,如此大力地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在上月刚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共有4章、6节提及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中更是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对于支柱性产业的理解,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在2010年底曾解读说:“‘支柱性产业’需具备几个特点,一是生产规模较大,占GDP的5%以上;二是发展较快,市场需求高;三是就业涵盖广;四是关联度大;五是节约资源和能源。”除了生产总值还达不到占同期GDP5%,目前,文化产业的其他属性都符合支柱性产业的概念。从2000年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占GDP比例一直在2%至3%之间。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只有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5个省份实现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超过5%。
在此背景下,各地纷纷上马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基础项目。以记者此次探访的天津蓟县的文化产业城项目为例,资料显示,其立项时预计总投资预计300亿元,将建设150万~200万平方米的文化产业设施,项目建成后将可引进1500家企业,导入6.5万人口,创造4.5万个就业机会,实现百亿级的经济规模。
作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它成为天津市2009年新20项重大服务业项目之一。
蓟县官员在2010年初曾表示,该县当年努力实现GDP22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40亿元。如按项目开发企业介绍,2008年至2010年期间完成的项目一期投资43亿元,那么此文化产业项目对于该县的贡献,显而易见。
但在这个以“中国好莱坞”为目标的项目中,开发商首先投入的却是数百套别墅、公寓。早在2008年,天津当地媒体就以“千人看盘”为题,报道了项目“该别墅遵从严谨、高贵的英国风格,作为项目建筑的基调。10月19日,京、津两地1000多人前往鉴赏了这个颇具欧洲‘古典复兴‘特点的英伦谷地别墅。”事实上,盘龙谷项目并非个案,目前在各地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中,此种住宅先行的操作方式普遍存在。更有甚者,个别项目打着文化产业大旗、取得政府部门的扶持和政策倾斜,获得大量廉价土地,却大肆进行住宅开发,所谓的创意产业都成为了可有可无的点缀。
但诸多经验证明,在产业基地的建设中,应优先布局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再以产业吸引相关人才入驻,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使产业和住宅都得以健康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在各类产业园的建设中,企业是否严格按照规划开发,仍需地方政府进一步监管。只有产业功能落实、做强,才能真正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