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达:千亿之外

(2011-03-17 11:14:50)
标签:

房产

分类: 公司报道

    在万科达到千亿销售额之后,下一个会是谁?是保利、恒大、绿地、万达、绿城,还是中海?这些房企高增长的销售额速率惯性,能否让其在未来两年内跨入千亿俱乐部?本报力求以客观及专业的分析,来探求部分房企在未来完成千亿销售额的可能性及商业模式的不同。作为寻找千亿房企的第五期报道对象,万达已经制定了2011年销售额1000亿元、纯地产收入800亿元的目标。“现金流滚资产”模式让万达处于越做越快的上升通道中,然而这种速度绝非高枕无忧。万达显然已经意识到此问题,其正在一条闭合式的价值链条上,实现利润最大化,并化解其在现有商业模式下的诸多掣肘。
  
  万达:千亿之外

 


  假设继续按照万达既有的增长速度,其2011年可以完成1240亿元的销售额。然而对速率和销售回款的依赖,与资本市场对接的踟蹰,运营模式与向三四线城市扩张方向的不匹配等,是万达向着更高层级迈进的阿喀琉斯之踵。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宋振庆  朱以师  北京报道
  
  “2011年集团的目标是资产1700亿元,总销售收入1000亿元。”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在集团2010年工作总结报告中明确提出。其中,纯地产销售收入目标为800亿元。
  万达今年1000亿元的销售目标不仅基于2010年770亿元的销售额,更基于其扩张的基础及速度。截至2010年年底,这个巨型商业帝国在全国拥有42个万达广场、15家五星级酒店、600块电影银幕、26家连锁百货以及30家量贩KTV。同时,万达全年开工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米,超过50个广场和30家酒店在建,在20个以上城市拿地。
  王健林甚至提出,万达“2012年销售1200亿元”。
  然而,在不断堆砌的数字背后,在千亿之外,这家被作为经典案例研究的商业公司是否魅力仍存?“现金流滚资产”模式让万达处于越做越快的上升通道中,然而这种速度绝非高枕无忧,商业伙伴的配合、人才储备的供给、区域布局的合理性以及租金水平对公司品牌和资本战略的影响等,是否会成为万达持续高增长之路的重重阻碍?
  已经拥有五大产业支柱的万达,将会如何筹划一条世界级企业之路?
  
  
  模式助推器
  
  自2001年转型商业地产以来,万达的商业模式历经三代。由于前两代商业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直到第三代商业模式城市综合体的诞生,才让万达找到了资金平衡和迅速扩张的密匙。
  这种城市综合体是集大型购物中心、高级酒店、写字楼、高级公寓于一体的商业地产形态,同时包含了住宅、公寓、写字楼的开发和销售,以及高档酒店、购物中心的开发和运营。在销售方面,住宅项目100%销售,其次是写字楼,按照不同项目的资金情况和写字楼的投资回报期决定出售的比例,这两块销售额可收回整体项目前期投资的近一半。
  万达第三代商业模式具体是如何运作的?一位业内人士以成都锦华路万达广场为例,给记者粗略地算了一笔账。
  锦华路万达广场,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楼面地价约1000元/平方米,按照万达的能力,建安成本大约在3000元/平方米,如果按照1500元/平方米装修费用计算,那么该万达广场的总体造价约22亿元。(当时,万达对外公布的投资计划为30亿元。)
  该项目高层住宅建筑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还有5万平方米的精品写字楼和酒店式公寓,即销售部分约16万平方米。开盘价是5200元/平方米,按照万达对外公布销售率82%计算,即回笼资金8.3亿元。之后均价上涨到8000元/平方米,可推算出最终总销售额在11亿元左右。
  同时,万达自己持有的商业广场建筑面积约为22.9万平方米,招租面积按照15万平方米计算,即使按照每年每平方米1000元的低租金计算,万达广场的租赁收入也在1.5亿元左右。这样,万达自持的租赁物业就可以获得银行的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贷款额度通常是净租金收入的9倍。即使按照第一年1.5亿元的低租金水平,万达也可以获得13.5亿元的贷款。
  万达通常都是满租开业,这样就可以将获得的贷款投入公寓、写字楼部分的建设或者投入下一个项目,实现滚动式开发。
  在万达后来的操作中,为加快资金回流滚动的速度,除了购物中心和酒店自持之外,其余部分(包括公寓、写字楼和步行街商铺)几乎全部销售。比如襄樊的万达广场,其中70%的体量全部都是用以销售的住宅,如此庞大的销售规模给万达带来了充沛而快速的现金流。
  核心商业部分只租不售,其租金用于归还银行利息;写字楼、住宅和社区商业的销售收入用于偿还银行贷款;资产抵押贷款和租约抵押贷款用于滚动开发,而资产溢价可以用于私募、整售和IPO。这种“房地产开发补贴商业经营,现金流滚资产”的商业模式就是万达开发模式的精髓所在,也成为集团得以不断扩大规模的强劲助推器。
  对万达而言,其独特的城市综合体模式存在内外两个优势。由于核心商业只租不售,住宅、写字楼和部分零散商铺的出售成为维系万达资金链的生命线,同时商业部分可以用于银行抵押贷款,加上沃尔玛等主力店自行投资部分,三者形成了“2:6:2”的资金来源结构,使得万达的城市综合体拥有了极大的内部造血和强复制能力。
  而城市综合体的就业、税收、商业氛围和城市形象等多方面的诱惑,成为各地政府招商引资最看重的对象,令万达总能成为政府的座上宾,比如廊坊市政府,甚至不惜将在用的办公楼腾挪出来让万达进驻开发。
  基于此,这一模式为万达带来了低廉的土地价格、一路绿灯的政策优惠和竞争者难以企及的各种成本的降低,成为万达攻城略地的利器。2010年,万达斥资300亿元,以平均1546元/平方米的低楼面价,拿下了1976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并将集团的土储增加到3590万平方米万达的销售增长更是令人咂舌。2008年,万达销售金额117亿元;2009年,万达销售金额300亿元,增长156%;而2010年,万达销售金额达到770亿元,同样增长156%。假设继续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2011年就可以完成1240亿元的销售额,即使考虑到宏观调控对销售的冲击,实现千亿元的销售难度也不算大。
  事实上,在第三代产品呼风唤雨之际,万达第四代产品模式也已经在谋划当中。据了解,第四代产品考虑加入康健类的建筑群,定位增加休闲娱乐体验业态。分析人士认为,万达去年大举进军旅游地产,似乎正与这种产品模式遥相呼应,以谋求对现有商业价值的更深度挖掘。
  
  
  巨人之踵
  
  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认为,万科的快速周转模式属于越做越累的模式,相比而言,万达的商业开发模式却是越做越轻松,现金流滚资产,资产越来越大,现金流则越来越有保障。
  但这种越来越轻松的扩张必须建立在“快”的基础上。万达必须不断扩大自身规模,抢占市场份额,才能获得下一步扩张需要的可供抵押贷款的物业资产和销售回款。
  这一点王健林也从不讳言,“万达必须再快一点。快是战略问题,必须要快。现在是最后的机会,可以做大市场份额,积累经验,可以赢得未来的市场空间和话语权。”如果万达慢下来会不会出问题?现在暂时难以揣测。但就近几年状况看,万达的资金并非源源不绝。尽管拥有造血能力极强的城市综合体以及银行的绿色信贷通道,但这并不意味着万达足以做到对抗经济周期的下行和严厉的宏观调控。
  大量销售回款是万达自有资本的命门,银行信贷则至少撑起万达开发资金的半边天,如果行业周期或调控导致这两条线断流,万达必然被迫减缓扩张速度。而速度一旦降下来,建立在快速发展基础上的帝国链条可能会发生多米诺骨牌般的连锁反应。
  从近几年万达甚至会寻求高成本的信托融资来看,集团的资金也存在一定的隐忧。分析人士认为,由于股权过于集中,加上全国大量万达广场同时处于开业培育阶段,短期内万达资金状况并不算理想。
  因此,在去年年底,王健林考虑到今年调控加剧行业前景不明的不确定性,也公开表示将会减缓今年的扩张速度。
  “万达商业地产必须走向资本市场,这是无法回避的。”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对记者表示,对接资本市场的欠缺是万达的阿喀琉斯之踵。
  事实上,万达商业地产的平台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在筹备上市,已经将申请递交至证监会,但由于地产宏观调控越来越严,目前仍然难以确定时间表;而万达已经非常成熟的第一、二代产品则倾向于考虑做REITs退出,但鉴于宏观环境尚缺乏可操作性。
  “但是,一旦走向资本市场,万达廉价拿地的优势就体现不出来,海外投资者更关心的是租金回报率,这一数据上万达未必能和国内首席商业地产运营商的名头相符。这些指标不改善的话,很难在资本市场获得青睐和溢价。”王永平指出。
  目前在对主力商家的吸引上,万达不得不以低租金的形式扩大诱惑力,对于一些强势的国际级品牌甚至需要免一段时期的租金,导致租金收益率严重受压,万达自己甚至将此揶揄为“为银行打工”;主力商家之外,大多数的租户都属于中低端水准,自然难以显著提升万达的租金水平,这一问题将会随着万达越来越多地向次发达城市扩张而变得越发严重。
  向三四线城市扩张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万达的运营模式必须在GDP达到一定水平的中心城市或者二线城市。“这意味着不可能无限地扩张下去,数量总是有限的。”某商业地产运营商向记者表示,而且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资源有限,万达还能不能保证在全国范围内的城市拿到合适的地块用以快速扩张?
  事实上,现在的万达广场,其扩张的城市及地段已经愈来愈偏远。在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成功的“以售养租”模式,在三线城市乃至县级城市,已经面临严峻的挑战。更严峻的是,由于万达的扩张速度过快,就连与万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一些商家,比如沃尔玛、家乐福等,也跟不上其扩张的速度,无法随其开店。
  同样无法跟上其扩张速度的还有其特殊商业模式所需要的人才,目前已经明显出现青黄不接的状态。王健林多次公开表示对人才储备的担忧,因为招到高质量的员工不是关键,如何让大量的新人迅速融入万达帝国的文化中才是重中之重。
  尽管王健林宣称目前国内还没有哪家商业地产企业能够跟自己“叫板”,但一些潜在的竞争对手正在迅速成长,如果万达不能够纵向深挖而仅仅是追求快速横向扩张,在速度下降之际总会有新的竞争者追上来。
  
  
  新商业图谋
  
  2月底,北京市环保局网站披露了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环保核查公示,这意味着,万达的院线业务上市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院线的上市,将成为万达在打造商业地产层次之上的大商业帝国中的重要一环。2005年,万达接收院线,介入文化产业;2007年,万达自建万千百货,进军连锁百货;2010年,万达斥资1700亿元大规模进入旅游地产领域。此外,万达还拥有合资经营的影视基地、连锁娱乐企业“大歌星”,以及《华夏时报》和《投资家》杂志等。
  至此,万达形成五大支柱产业,商业地产、高级酒店、文化产业、连锁百货和旅游度假。“假如十年后,全国多数企业开发商业地产,也许那时万达就不玩商业地产了,去做别人搞不了的产业。”王健林说。
  目前来看,这五大产业具有非常强的相关性,以商业地产为核心,在一条闭合式的价值链条上,实现利润最大化。院线和百货不仅相辅相成,在带来大量的客流、并对一些商业伙伴形成一定程度上替代作用的同时,两个业务本身也拥有充沛现金流,由于万达属于统一由集团总部调配资金的管理模式,二者能够和商业地产形成彼此的资金支撑。
  从某种意义上,与其说这种相关多元化是万达对纯粹商业地产风险的平滑,倒不如说是万达仅仅以商业地产为圆心,把院线、百货、文化、酒店和旅游等为延长半径而划出不断扩展的一个闭合的大商业圆周。
  随着这些半径的不断延长,划出的圆周也越来越大,但如果由于资源和管理所限圆周无法扩大时怎么办?从目前万达的动向来看,应对策略是以现有的产业基点,在深度上进行扩张。
  例如,在万达自持物业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考虑到国外管理公司的昂贵和国内产业的空白,万达无奈之下成立了自己的商业管理公司。这一无心插柳之举,如今却成就了万达新一个强有力的利润点。
  根据万达2010年工作总结报告显示,商业管理公司纯万达物业租金收入14.26亿元,收缴率99.75%;物管费收入3.39亿元,收缴率99.13%,连续六年保持租金和物业管理费收缴率99.5%以上的全球行业纪录,基本实现应收尽收。并实现利润4083万元,完成年目标的340%。
  商业管理公司的成功也正在向酒店管理移植,万达已经开始筹划自己的酒店管理公司。此外,万达在院线方面也在向上游拓展,大有全面进入电影投资和发行领域的趋势。
  除了原有产业的深度扩张,万达在机构调整和人才培养上也有着重大举动。2010年7月,万达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机构调整。出于上市考虑,万达将集团和商业地产总部机构彻底分设,并将商业管理公司和院线由二级管理架构改为三级架构;同时,由于全国布局规模的庞大,万达海将项目管理中心分为了南北两区。
  “第三次机构调整,为万达实现实业、资本两条腿走路,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王健林表示。
  人才培养方面,万达已经在河北廓坊建立了万达学院,今年就可以正式开学。届时,万达学院每年可以培训骨干人才1万人次以上。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兰亚红对本文亦有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