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商房企转型的四大挑战
(2011-03-02 15:43:05)
标签:
房产 |
分类: 土地楼市 |
圆桌
非商房企转型的四大挑战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刘晨北京报道
如果说两年前国内房地产企业还在齐呼“学习万科好榜样”,而今“学习万达好榜样”也已成为不少地产商的追求。
事实上,“住宅市场遭限购,商业地产喜迎春”已成当下地产行业的基调。有人说,如今的国内商业地产市场,已进入战国时代、群雄并起,行业频频出现抢地、抢人、抢钱的“三抢”局面。不管以往是否有商业地产的开发经验,是否具备开发商业项目的能力和条件,但凡有资金实力的开发商都想分享这场商业盛宴。
但在商业盛宴角逐的背后,却是一场企业软硬实力的大比拼,要想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仅仅具备过硬的资金实力显然难成大器。本期圆桌即请来自开发商、投资公司等领域的人士为转型中的开发商们出谋划策。
嘉宾:
严家荣金地集团副总裁
任荣汉威资本大中华区总裁
谢勇中坤集团副总经理
中国房地产报:最近一年,众多非商业地产背景的开发商纷纷转向商业地产领域,你如何看待这股商业地产热潮?
任荣:事实上汉威资本也是资产经营公司,资产运作的规模非常大,而且也是第一个进入到商业地产开发的资产金融公司。从投资管理的角度讲,我想说的是应该如何来利用全球的资源。在商业地产的投资上,现在形成了一种淘金热,大家纷纷趋之若鹜地进入到商业地产领域,事实上我有一点担忧,大家都涌进来,但真的知道风险是什么吗?商业地产有它的独特性,有它的独特的风险存在,现在这个市场的趋向有点过热了,一定要非常地谨慎。
严家荣:金地公司从成立之初到现在,一直都是一个纯粹的住宅开发商,去年9月份刚刚成立了商业地产公司,作为一个新人加入这个领域。从2009年开始,我大概看了看在中国排名前20的住宅开发商,80%都开始做商业地产。有大量的房地产公司,包括大量的零售公司,都将进入商业地产领域,这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最后谁会活下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基于商业地产行业本身的规律性,比较高的门槛、专业性和对资本的高要求,中国市场商业空间还是有限的,所以我估计5~8年,商业地产就会从战国时代变成三国时代,我估计具有全国性影响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公司不会超过5家。
谢勇:到2005年的时候,我们发现住宅已经是近于疯狂了,经过董事会的深入分析和激烈争论,把我们的资源、人力投入到旅游地产以及商业地产的开发,我们希望从住宅开发商的概念上跳出来,能够把这个产业不断地向前、向后延伸,不断地去挖掘它的价值空间,这是我们将来一个发展趋势,就是说不要单纯地拘泥于一个单独的地产概念,要复合化、多元化。
中国房地产报:你认为住宅地产商在向商业地产商的转型过程中,将面临哪些挑战?
严家荣:现在所有进入商业地产的住宅地产公司,包括已经在做商业地产的公司,大家都面临着四个比较大的挑战。一是商业资源明显匮乏,换句话说叫“僧多粥少”,客观来讲中国的商业本身发展也比较落后,优质的商业资源特别少,这是一个挑战。二是人才匮乏,中国商业地产本身发展时间也很短,不超过10年的时间,会有多少的人才储备呢?非常少。三是产品的问题,现在大家要么一窝蜂地开始做城市综合体,要么一窝蜂地做万达那种产品,这是一个风险,没有自己核心的产品,没有自己有竞争力的产品,是很危险的。四是资本的问题,商业地产在本质上是金融的问题,金融模式不解决商业地产是做不好的。
任荣:我想给大家的忠告是,不要一窝蜂地扎堆,一定要非常地谨慎,必须要有耐心。风险对于任何新的进入者来说都是要关注的一个因素,对于中国的商业地产市场来说,这里的风险要远远高于住宅市场。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必须要认识到自己公司的战略,究竟应该如何来应对商业地产的这些风险因素。购物中心以及在城市内部的目前已经所开发的商业地产,为了实现15%的利润率,就需要吸引每天2.5万到3万的游客和消费者,否则的话就没有办法赚钱。要知道在一个空无一人的购物中心内部,既使是提供多低的租金也不会有商户进入的。因此首先是要制定一个可行的战略,之后根据市场的具体分析来实施这个战略,然后部署自己的资本架构,一步一步地投入,但是起点是首先要识别风险和管理风险。
谢勇:就拿中坤广场来说,这个项目运作的时间很长,刚开始我们遇到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定位。我们把这个项目拿下来以后,刚开始只是对原来农贸市场的一个简单的升级换代,到后来随着不断地调研,随着对消费者需求的一个分析,我们觉得定位有问题,后来就改成物流港,但也觉得存在一些偏差,在三环以里做物流港,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接着我们就不断地到国外去调研,看大型的商业中心是怎么做,回来以后我们就将定位改为一个以购物为主的shoppingmall。但是后来又发现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商场都在做,不能重复人家的老路,到最后我们提出第四代商业模式,即是把购物的比例大大地降低,把休闲、娱乐、健身、社交等这些文化概念加进来,走差异化的路径。这样定位以后,招商也顺利了,当然这中间的时间成本等,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此外,我们也遇到了人才的问题,从前期的定位、策划,到招商、运营,这中间无时不刻不在感受到专业人才的缺乏,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缺乏。
中国房地产报:那么,如何规避这些风险或错误?对于正在转型中的开发商,你有何建议和提醒?
严家荣:任何的公司想做好商业地产,就要做以下几件事情:第一,要想好将要采取的商业模式,或者金融模式是什么,商业地产在本质上是一个金融行业,弄得不好现金流就会断裂。第二,在中国很多地方,商住是倒挂的,这个现象很严重。再往深的说,目前,短期想靠租金赚钱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找出一个模式能够让公司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再有,要制定合适自己企业的产品线,我个人建议不要太多,顶多两条。这个产品线不能照搬别人的,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谢勇:转型到商业地产的开发,要过几道关。一是思想关,特别是从住宅开发商转到商业地产开发商,运作模式、人才需求等各个方面都不太一样,不能拿做住宅的模式来做商业地产,要做好长期持有物业的这样一个准备。二是人才关,必须要找到专业的人才,没有人才则要找到专业的咨询公司,帮助你一块儿来定位、策划、招商,这样就会少走很多的弯路。三是管理关,商业地产的开发、运作等,在管理上的要求是很高的,物业管理、运营管理、营销管理等,都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