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房企不省心
(2011-02-16 15:48:03)
标签:
房产 |
分类: 潮流行为 |
2010房企不省心
■中国房地产报
任柏菘/文
2010年是中国楼市迎来巅峰之后的调整之年,这一年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都取得了理想的业绩,但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好年景是把双刃剑,它能把企业推向成功,也能让企业的各种问题在麻痹大意中暴露。
在这样一个不安定的年份,对于很多中国房企内部管理来说,都是三个字——“不省心”。
被忠诚的客户惯坏,卖得好也不省心
过去10年房价一路高升,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投资楼市,只要坚持就不会亏。但是历史不能说明未来,在投资人热度还没有消退的时候,他们的热度已经影响了房企的内部管理。
SOHO中国从来不缺少客户,但他们的内部管理一直受到质疑。从2009年底的建外SOHO物业事件,到2010年人才流失和无力的股权激励。被客户温暖的SOHO中国已经模糊了谁是上帝。
一直以来,老潘高超的品牌营销技巧和SOHO理念都使SOHO中国的业绩一路狂奔。在他们后面也有大量忠实客户,只要是SOHO品牌的房子就不愁卖。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忠诚的客户来自老潘精心的品牌塑造,却经不起SOHO中国管理不善的反复折腾。被客户惯坏的老潘尝到了让消费者认知的甜头,却不断吞咽着商业项目经营不善,住宅项目物业管理不周的苦头。
北京前门项目招商不力,尚都SOHO、朝外SOHO租金持续低迷,业主们称,“SOHO尚都里没有一个商铺是由开发商自持的;目前尚都租金每天只有3~3.5元/平方米(月租即为90元/平方米),朝外SOHO最低租金甚至只有1.5元/平方米,有许多商铺买入两三年从未租出去过。
2010年1月份,按捺不住的业主终于开始向他们的引路人发难。在嘉盛中心开业前夕,SOHO尚都和朝外SOHO的业主聚集到嘉盛中心门口,向SOHO中国要说法。要求潘石屹兑现SOHO中国物业的管理承诺。
如果再联系SOHO中国近两年的人才变动,很容易让人得出一个结论,就是SOHO中国分割销售、一卖了之的商业地产模式遭到了困境,SOHO中国的管理也遇到了危机。
贴牌能成就老潘,但是如果再不转型,贴牌也可能毁了SOHO中国。因为客户要的是持续的客户体验,因为客户才是品牌的上帝,而不是相反。
被胜利惯坏,当老大也不省心
作为企业来说,追求的应该是如何发扬优势,并保持领先,而不是被市场左右,做自己不擅长的事。万科一直是行业的榜样,除了因为万科的营业额一直保持领先之外,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清晰的企业战略,坚持做擅长的事,做能够领先的事,也是他们让业界心服口服的重要原因。
2010年一直追求专注,剥离非住宅业务的万科开始谋划商业地产。
万科做商业地产的理由是便于取得综合地块和更好地为住宅服务,这也的确是改善企业收入的长短线结构,规避风险、防止住宅地产领域大起大落风险的有效策略,但是非一流的商业地产又是否能真在这两方面给万科帮助呢?万科现在主要做的社区商业对万科的现金流不会有太大帮助,而万科欲做大型综合体,又会面临着万达、宝龙等商业地产领先者的竞争,与之相比,万科的竞争劣势明显,如果稍有不慎,综合体的庞大投资的沉淀就会对万科造成严重困扰。
这样看,万科的商业之路也许并不是件明智决策。由于2009年下半年楼市的不断升温以及此后商业地产的持续繁荣,让万科有进入商业地产的想法。但此时万科进入商业地产显然已经失去最佳的时机,从这一点上看,万科的战略是失措的。
随着2010年楼市逐渐稳健,SOHO中国商业项目的经营不善和万达持续扩张的管理问题,都让人们看到商业地产的复杂和不确定。与此同时,万科却凭借住宅市场的稳健销售,在2010年又一次拉开了与同行的距离。
企业最大的忌讳就是做自己不擅长的事,尤其是对万科这样的企业来说,本来拥有自己明确的强项,就更没有必要为其弱项消耗精力。不知道一年来,住宅战略的成功,能否让万科继续坚定住宅战略,而重新考量难以领先的商业地产。万科的问题还在于其过于在意老大的地位,万科的合作共建项目所占比例过大,这部分的收入不确定性较大,容易受到包括宏观经济和合作伙伴的影响,万科的今后的着力点还应该放在这里。
中国的房企中,有太多的机会型企业,太多的过眼云烟。如果连万科这个榜样,都开始在战略上模糊,那么中国地产业很难寻找学习的楷模了。
速度太快,人才太慢,没人能省心
以速度来划分,世界上的事只有两种,一种快和一种慢,一种可以加速,一种却只能匀速。2010年房价涨得太快,房企发展的也太快,但是行业人才却没有跟上。
过去一年,房企最大的危机就是人力危机。SOHO中国在人才变动后,终于开始股权激励;万达决定未来减缓扩张速度;行业老大万科高调启动“千里马”行动。
在楼市爆发的一年内,企业的人才问题同时爆发了出来。SOHO中国多个商业项目经营惨淡,万达售楼处发生火灾事故,凯德置地曝出质量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最后的根源,都是人才的不足。
在一些企业暴露问题的同时,不少企业也在抓紧网罗人才,2010年7月15日,万科启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才行动,范围涉及公司已经进入的36个城市,所需人才达600余名,职位覆盖公司管理层、经理层和专业人才。万科对于人才的“抄底”可谓用心良苦。在年底销售额过千亿之后,庞大的规模显然越来越让万科感觉到人才捉襟见肘。
房地产人才缺乏的原因是企业发展太快,而人才的培养是必须要时间积累的。树木是不会因为人们对木材的需求,而加快自己生长速度的。
对于快速发展的房企来说,面对人才匮乏,也许未来唯一的路径就是放慢发展速度,慢才能从容,慢才能省心。
■中国房地产报
在这样一个不安定的年份,对于很多中国房企内部管理来说,都是三个字——“不省心”。
被忠诚的客户惯坏,卖得好也不省心
被胜利惯坏,当老大也不省心
作为企业来说,追求的应该是如何发扬优势,并保持领先,而不是被市场左右,做自己不擅长的事。万科一直是行业的榜样,除了因为万科的营业额一直保持领先之外,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清晰的企业战略,坚持做擅长的事,做能够领先的事,也是他们让业界心服口服的重要原因。
万科做商业地产的理由是便于取得综合地块和更好地为住宅服务,这也的确是改善企业收入的长短线结构,规避风险、防止住宅地产领域大起大落风险的有效策略,但是非一流的商业地产又是否能真在这两方面给万科帮助呢?万科现在主要做的社区商业对万科的现金流不会有太大帮助,而万科欲做大型综合体,又会面临着万达、宝龙等商业地产领先者的竞争,与之相比,万科的竞争劣势明显,如果稍有不慎,综合体的庞大投资的沉淀就会对万科造成严重困扰。
速度太快,人才太慢,没人能省心
以速度来划分,世界上的事只有两种,一种快和一种慢,一种可以加速,一种却只能匀速。2010年房价涨得太快,房企发展的也太快,但是行业人才却没有跟上。
前一篇:莞惠楼市温和上行
后一篇:苗乐如:京15条不具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