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报社评 新国八条才是真正的“二次调控”
(2011-02-16 15:03:36)
标签:
房产 |
分类: 封面故事 |
中国房地产报社评 新国八条才是真正的“二次调控”
时隔不到4个月,“史上最严厉”房地产调控再度出台。如果说2010年的“9·29调控”还只是针对“4·17调控”的细化,可以说此次“1·26调控”更具大局观,落子更全面、更精确,对于楼市痼疾下刀更深,以此角度来看,“新国八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二次调控”。
以往数次调控祭出的组合拳,其拳锋大多击向楼市病症爆发的某些热点,缺乏一以贯之的深入,也由此招致了一些“扬汤止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质疑。而纵观从去年至今的这三波新政,其逻辑线已相当清晰,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如纹枰对弈,解开生死之劫不能仅落眼于拼争最烈之点,既要破劫,又要着眼大局,借劫材厘清全局脉络,方可为下一步“屠龙”奠定根基。
破解当今楼市百困交错的迷局,不外乎两个维度的“三管齐下”。第一个维度要针对地方政府、房企、购房人这三个房地产市场的主体。以往的政策难以取得长期的良好效果,在于把剑锋过多地指向了消费终端的购房人,缺少对上游的逼压和牵制。而从去年以来的三波两次调控来看,其指向正在不断上行,新政中,提高二套房贷一成比例并无关键性意义;而针对地方政府,要求一季度公布其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的举措可谓空前强硬;针对企业,加强对土地增值税征管情况的监督检查,若其真能实现针对高价房的“暴利税”的功效,对于房企的打击力度不言而喻;相比调高二套房贷比例甚至前景不明的房产税,调整个人转让住房营业税政策则来得更直接,更有法理支撑;而将限购从试点推向全国化,则彰显了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因为“房价过快上涨”绝不是少数一二线城市的专利,试点限购造成不少二三线城市房价暴涨乃至反推核心城市房价上涨的副作用已经显现,全国化限购是保障公平基础上进行全线调控的必然举措。
第二个维度指向的是政策监管、金融财税、土地交易这三大房地产业的基石。由于GDP压力和千丝万缕的利益关联,某些地方政府对于调控楼市是“雷声大、雨点小”,而“新国八条”中明确了落实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的约谈问责机制,问责范围扩大至相关税收征管不力甚至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等,彰显了中央政府的决心;而金融政策已经全面收紧,财税政策已经全面从严;同时,在保障性住房用地要占供地总量的70%前提下,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总量原则上不得低于前2年年均实际供应量,由此可见,2011年有可能成为土地大量供应的爆发之年,各方期盼已久的“增供给”即将兑现。
有疏有堵,有保有压,面对真正意义上的“二次调控”,2011年房地产市场没有理由不稳健下来。
时隔不到4个月,“史上最严厉”房地产调控再度出台。如果说2010年的“9·29调控”还只是针对“4·17调控”的细化,可以说此次“1·26调控”更具大局观,落子更全面、更精确,对于楼市痼疾下刀更深,以此角度来看,“新国八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二次调控”。
以往数次调控祭出的组合拳,其拳锋大多击向楼市病症爆发的某些热点,缺乏一以贯之的深入,也由此招致了一些“扬汤止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质疑。而纵观从去年至今的这三波新政,其逻辑线已相当清晰,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如纹枰对弈,解开生死之劫不能仅落眼于拼争最烈之点,既要破劫,又要着眼大局,借劫材厘清全局脉络,方可为下一步“屠龙”奠定根基。
破解当今楼市百困交错的迷局,不外乎两个维度的“三管齐下”。第一个维度要针对地方政府、房企、购房人这三个房地产市场的主体。以往的政策难以取得长期的良好效果,在于把剑锋过多地指向了消费终端的购房人,缺少对上游的逼压和牵制。而从去年以来的三波两次调控来看,其指向正在不断上行,新政中,提高二套房贷一成比例并无关键性意义;而针对地方政府,要求一季度公布其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的举措可谓空前强硬;针对企业,加强对土地增值税征管情况的监督检查,若其真能实现针对高价房的“暴利税”的功效,对于房企的打击力度不言而喻;相比调高二套房贷比例甚至前景不明的房产税,调整个人转让住房营业税政策则来得更直接,更有法理支撑;而将限购从试点推向全国化,则彰显了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因为“房价过快上涨”绝不是少数一二线城市的专利,试点限购造成不少二三线城市房价暴涨乃至反推核心城市房价上涨的副作用已经显现,全国化限购是保障公平基础上进行全线调控的必然举措。
第二个维度指向的是政策监管、金融财税、土地交易这三大房地产业的基石。由于GDP压力和千丝万缕的利益关联,某些地方政府对于调控楼市是“雷声大、雨点小”,而“新国八条”中明确了落实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的约谈问责机制,问责范围扩大至相关税收征管不力甚至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等,彰显了中央政府的决心;而金融政策已经全面收紧,财税政策已经全面从严;同时,在保障性住房用地要占供地总量的70%前提下,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总量原则上不得低于前2年年均实际供应量,由此可见,2011年有可能成为土地大量供应的爆发之年,各方期盼已久的“增供给”即将兑现。
有疏有堵,有保有压,面对真正意义上的“二次调控”,2011年房地产市场没有理由不稳健下来。
前一篇:复星系地产整合揭底
后一篇:“津六条”明确土地增值税阶梯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