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关乎国家信用
(2011-01-12 10:46:39)
标签:
房产 |
分类: 政策时局 |
他论
保障房关乎国家信用
■中国房地产报 谭笑
历时近一年、经过“三级审查,两级公示”的深圳市第二次保障房申请的终审名单近日公布,立即在广大市民和网友中引发热议。尽管这份终审名单并未体现出申请者的住房、家庭总资产等情况,但细心的市民将终审结果和复审结果做了一番比较后发现,住豪宅的、“零资产”的申请人仍出现在终审名单中。
从这份名单中暴露出的问题,以及公众的质疑,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项施政措施和民生善举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为一场盛宴,给予警惕和防范。当前,不论是深圳还是其他城市,保障性住房打出的都是国家和政府的信用牌,而俨然混淆最低福利保障人群与财富人士之边界,这不仅不利于保障房公平信誉的系统构造,而且会导致公共品市场的主体错位,很可能把本来需要保障的人群挤向商品房市场,促发新的矛盾。
在未来一段时间保障房将大面积完成输送社会的形势下,保障房出现的三种影响社会公平与和谐的现象须引起警惕:一是权力任性妄为,二是纳税人税收被“返富”,三是无边界人才化。
权力任性妄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保障房分配“上没有制约,下没有监督,左右没有制衡”,这使得保障房分配权力标尺可以任由放大,其结果必然导致权力寻租现象的滋生。
而保障房的建设作为财政的二次分配,是拿全体纳税人的钱去补贴一部分低收入水平的人群,意在建立有序的利益均衡机制。财富人士对廉价保障房资源的占用,实际上是变相攫取了全体纳税人的钱两,不符合中央提出的完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的理想目标。
至于保障房无边界、“人才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以“大师级人才、突出贡献人才”概念模糊保障房覆盖范畴,对保障房规则大肆破坏。首先,这种随意性大、操作起来外延宽泛的人才概念,很难保证不被恶意赠与,也很难避免不成为利益输送。其次,保障房领域出现这样的地方“情感投资”,暴露了地方政府不仅没有起到保护公共资源不受富人群体的瓜分和蚕食的守夜人角色,反而主动开启方便之门。其结果必然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精英人士与大众之间的裂痕加深,这将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善政产生非常负面的冲击。
值得深思的是,在初审、复审中公开出来的申请人资产信息,在终审的公示中却悄然不见踪影,相关部门明明清楚申请人的资产状况是公众关注的热点和审核工作的关键,在公示中却隐而不报,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而这“三百两银子”所掩盖的很可能正是不公平的保障房分配版图,揭示的正是权力对公共利益的侵蚀。若想杜绝此类“猫腻”出现,除了舆论的压力和政府的诚意,相关制度的建立也必须迎头赶上。要尽快细化信息公开条例,明确具体公示内容,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坦然接受纳税人的监督。同时培养专业化的审核队伍,完善审核制度,建立惩戒机制。在这点上,可以学习我国香港成立专职部门全程跟进,在审核部门中增加非官方力量,让相关权力能更加客观公正地运行,并对以权谋私等不当行为形成有力的制约。一旦发现虚假申报,不仅对申请者采取高额罚款,情节严重者还将有牢狱之灾,如此人财两空的严厉后果,必然使申请者的违法违规成本加大,铤而走险之心由此收敛,从而起到规范市场的作用。
2011年我国计划投资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在保障房这样宏大的建设规模和发展形势面前,在其分配层面上必须筑起防护墙,防止以保障为名被输送、被寻租、被骗取,杜绝保障房不保障的问题。这是一项重要的管理任务和国家信用,不可懈怠,更不可漠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