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追求GDP需提升管理水准
(2011-01-12 10:48:16)
标签:
房产 |
分类: 政策时局 |
老姜说市
地方政府追求GDP需提升管理水准
■中国房地产报
在下班的路上,一位记者打电话给我,询问某大报刊登的批评“地方政府以高房价换GDP阻碍调控成效”文章的看法。当时,并未认真关注过此文,只是简单地表述了一下对土地财政的认识。后上网认真研读了该文,感觉有些失望。因为该文只有指责,却没有点出问题的实质,更没有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甚至最后将数条空洞教条的所谓解决问题的方法搅在一起,让明白人很无奈,却无法让更多人深入地了解地产、土地财政和GDP等之间的关系。
温总理在年前表示,去年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落实得并不理想。相较于一般舆论观点——“开发商死扛,对抗政府调控措施”的陈词滥调而言,文章将矛头指向地方政府,倒也算是一种进步。但是,事出有因,地方政府恐怕也只能为现状承担一部分责任。
很显然,调控高房价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绝大多数时候不会成为首要任务。因为,比之更加紧迫的,必然是经济增长,是GDP。对于一国、一省、一市而言均不能避免。所以才有了2008年的“四万亿”和“保八”。可想而知,如果一个国家没有8%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可能出大问题,同理,一省一市如果经济不振,它的居民又会有何反应?
不需再多言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谁是主体了。投资在今天的中国当仁不让。消费每年已经有20%~30%的增速了,还能加速多少?出口更无法继续指望。想要高速增长,只能靠投资。有时候我特别想和批评土地财政的人们讨论一个问题:城市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有些人今天把眼光盯在了大量出售给城市居民的住宅上,最终形成了房产税开征的预期。房产税不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除此之外,最根本的还应该是企业,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服务业,只有培育优质的企业,才有可能形成长期稳定的优质税源。而这些税源首先需要各种各样的运营平台,无论是工厂、写字楼、商场、酒店还是商业街、开发区,都需要许多的土地资源。
当然,现有资源能够满足一部分需求,不过很明显,城市现有的土地资源,在今天的城市规划水平下,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所以才有了许多的新区。与之配套,还需要更多的土地建道路、绿化、公园、医院等公共设施和大量的居民住宅。
土地从何而来?原来的城市土地没有了,只能将眼光盯在农村土地上。所有的逻辑都是如此的简单。强拆只不过是这个逻辑终端最丑陋的一部分,其实整个链条的另外一个终点应该是经济增长,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然,要有一个前提:我们的政府真正具备良好的管理水准,真正是科学决策,而非掺杂了许多的私心杂念。
为什么强调这个前提?因为我们看到了太多地方政府的领导意志,大量“无厘头”的开发区,成千上万亩土地被划出来却没有能够转化为生产力。而全国各地拟建设的新城甚至据说需要30亿人才能够满足所有的城市发展规划。很可笑吧?这种事情可笑而且可悲,其损害远比实实在在形成了生产力的土地财政伤害更大。
北京正在大规模治堵,可惜这两天上班发现,没有太大的实质性改变。或许你会问:“还需要多修多少路,北京就不堵了?”我相信没有人能够回答。因为太多的例子说明,有些事情不光是天灾,还是人祸。管理水平不高导致的拥堵恐怕更是大问题。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大致原理是相通的,所以治理交通与调控房地产有些时候可以拿来类比。北京的治堵政策远远严于房地产,却也未必能够解决问题。因为如果绕开核心问题走,永远都无法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