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五年:思辨低碳地产实践方法论
(2010-12-22 15:47:26)
标签:
房产 |
分类: 特别策划 |
下一个五年:思辨低碳地产实践方法论
■中国房地产报
政策制定部门代表、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品牌房地产企业以及致力推广绿色建筑新科技、新产品供应商共聚“2010CIHAF第六届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论坛”,共同研讨在绿色道路上践行从“浅绿”到“中绿”,再到“深绿”、“泛绿”的解决之道,他们的呼声成为了“2010CIHAF中国住交会”上最强有力的声音。
房地产行业走过“节能、绿色”声嘶力竭呐喊的时代后,高能耗的“西瓜型”伪绿色建筑仍大行其道,如何正确理解绿色、低碳建筑的内核?“2011~2015,房地产行业绿色、低碳之路下一个5年实践”,无疑需要更切实可行的“方法论”。
基于上述问题所进行的思考,恰成为“2010CIHAF第六届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论坛”的主题:2010年,“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进入“收官”时刻,“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即将展开。在新的起点上,以审慎的目光度量建筑节能计划与目标的差距,以发展的态度做出更符合形势与环境的新定位。可以预判,低碳城市、低碳建筑将在更为科学的政策目标引导下,通过适宜技术为手段的应用与创新,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人类遵循碳素循环的概念,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战略目标,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理解和认同。在城市建设领域,建设低碳型生态城市、低碳型生态社区和低碳型绿色建筑,走低碳发展之路,成为最佳选择。
作为论坛代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工程设计所所长栗德祥指出,依照碳素循环和碳平衡的原理分析,城镇低碳发展的关键是减少碳源,包括能源、资源的低碳化、各个系统的节能减排,以及保护好海洋、湿地、森林、土壤等碳汇源,增加它们的碳汇能力。
他认为低碳生态城市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理想规划型的生态城市,主要是利用高技术打造一个新的生态城,但这一类型的生态城投资比较大,而且用的高技术比较多;第二类是小型技术优化型的生态城,这一类生态城主要是指城市的新区,在技术方面比较全面,在操作上是依赖于市场,时间比较短,很快可以成形;第三类则是大规模整体改善型生态城,就是在既有的城市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低碳化,“应该说这一类的生态城对我国多数城市更有借鉴作用”。
栗德祥进一步指出,在推进低碳城市的进程中,发展路径要分三步走:首先是现状分析和目标定位;其次是发展模式和技术路径,这包括了各个系统的能源、产业、交通、环境工程、建筑等系统的绿色化和低碳化,以及城镇循环型低碳发展模型,即城镇低碳发展技术路径和低碳发展行动路线图;再次是把上述的研究落实在空间规划中。
其实,各个系统的节能减排是低碳发展的基础,能源结构的低碳化是低碳发展的关键,“也就是说如果把城市低碳的程度再往上提高,要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不断提升。”栗德祥说,同时,要因地制宜,要规避全国“千城一面”的现象,节能减排要求真务实,不要搞“表面文章”和技术堆砌。
低碳建筑技术关注七大系统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包括材料的生产、运输,工程的建造、使用、维护,既有建筑的改造,以及最后的拆除和建筑废弃物的处理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因此,中国建设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所研究员刘月莉指出,低碳建筑技术需要关注可持续发展规划、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垃圾分类等7大系统。“一定要根据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建筑规模以及实用功能,通过低碳建筑技术的有机集成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刘月莉认为,绿色建筑不应是高科技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与自然和谐共生、充分考虑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气候、资源条件、建筑规模、实用功能等因素,选用适用的技术、低耗能的产品。
比如,适应自然条件,即是要对现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的保留和合理利用,在建筑的选址、朝向、布局、形态等充分考虑气候特征和保护生态环境;又要使建筑风格和规模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并尽可能地减少有害气体和废弃物的排放等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创建适用与健康的环境。
满足当地的资源条件是指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减轻环境负荷,采用适用技术、材料和产品,合理利用和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对资源的占有和消耗,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利用本地材料与资源,促进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延长建筑物的整体使用寿命;选用适用的技术、低耗能的产品是指尽可能使用可再生的、清洁的资源和能源。
上述诸多话题围绕低碳城市、绿色建筑、房地产绿色产业链等展开,成为了“2010CIHAF第六届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论坛”引人关注之处,而针对每一个理论视角的思辨都意味着:全行业已经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跨越、以及绿色、低碳建筑实践寻求解决路径而做好准备。
对话
探寻绿色价值链整合之道
对话嘉宾:
郭咏海
卜域恒
陈永康
吴长江
何新明
佘建彬
绿色地产的实现需要产业链共同努力。尽管领军企业已经为打造绿色地产做出了尝试,但产业链上下游如何更好地对接才能创造更加绿色的地产依然待解。在“2010CIHAF第六届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论坛”上,来自房地产企业和供应商代表就此展开了讨论。
【绿色地产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需要正视供应商在价值链中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整合好上下游的关系】
郭咏海:在房地产开发中,供应商占有非常重要的一环。开发商本身不生产产品,所有要素都是整合而来。还记得我们在开发第一个项目时,在国内很难找到一些适合的产品,所以有很多技术和产品都引自国外,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一是费用比较高,其二是有些产品不适合我国国情,其三是后期的一些服务脱节,无形中给企业增加了很多成本。随着市场的发展,国内很多产品供应商有了很大进步,在价格、品质、服务等方面都不输给国外产品,这就为国内开发绿色地产的企业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可以说,绿色地产的开发和进步,绝对离不开供应链的支持,双方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卜域:从传统的房地产价值链到绿色地产的价值链是有一个观念需要转变的,首先从市场来说,传统的房地产开发主要是“买”和“卖”;绿色地产的开发则主要是要关注消费者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认知和接受,通过绿色节能和高品质的产品,引导人们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化,这就是绿色地产市场的价值。其次是产品价值,绿色地产的产品不仅仅只是高投入、高成本以及高新技术的堆砌,而应该是推动专业化、细致化、精细化的产品设计,市场得到的是更多的绿色低碳生活的产品。再次,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型房地产公司,都应倡导绿色低碳的品牌理念。
此外,开发绿色地产要有原则:一是需要标准化与规范化,针对不同的产品系列、市场、客户,要采用相匹配的绿色技术;二是要关注不同气候区以及此区域内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特点,匹配相应的绿色低碳技术;三是我们要在项目中应用成熟的绿色低碳技术;四是要考虑到建筑后期的运营能耗,做好管理节能。
吴长江:此前,雷士照明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只是纯粹的“买卖”关系,提供性价比最优的产品就可以;如今,单纯地提供好的照明产品,或者将自己定位于一个产品供应商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市场需要的是一个可为建筑提供整体照明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的光环境专家。这也正是我们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在这条发展道路上,我们也将节能和环保纳入到产品领域,在今年年初,雷士照明就停掉了白炽灯的销售,替代以环保节能的照明产品;公司上市后,募集的资金主要用途将是发展LED照明。因此,在节能减排的背景下,我们希望与开发商一起来推动绿色建筑以及精装修房市场的发展。
陈永康:我们企业有一个10年计划:要减少4600万瓦用电。在这个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空调节能以及照明,我们计划在两年之内将自己持有物业全部换成LED照明,以实现上述计划的目标。同时,很高兴看到产业链企业的研发方向与绿色地产的发展相一致。
佘建彬:大自然一直在围绕“绿色节能”发展,我们不仅在产品上强调环保,还履行对社会的承诺:砍一棵树就要种回一棵树,这是企业使命。在下一个5年规划中,我们准备专门研发生产一些低耗、周转期快的产品,比如说竹地板,为绿色地产服务。
【不同的供应商企业结成联盟的模式无疑是创新之举,而真正能为开发企业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才是价值】
何新明:橱柜、照明等龙头企业共同组建的“冠军联盟”,就是要为地产商提供一体化的绿色家居解决方案。我们有四大优势:第一是整体化能力,绿色家居囊括的产品非常多,灯饰、木地板、陶瓷、涂料等十几种产品,实力再强的企业也无法提供这么多产品与服务,冠军联盟,由五个不同行业的顶尖的品牌组成,起到了资源互补、紧密合作、一体销售、一起服务的组织作用。第二是质量保证,冠军联盟中的每一个企业都是行业内顶尖品牌,产品质量都是有保证的。第三是我们在绿色、环保方面的创新性较强,我们都热衷于开发环保、节能,绿色、低碳的产品。第四是能够为房地产商提供有效的服务,每家联盟成员企业都有上千个经销点和服务点,能快速、及时地为项目提供服务。
郭咏海:企业联盟是一件好事儿,尤其是强强联合,这为开发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因为冠军联盟是不同产品在一起组合的平台。但建议他们针对不同的开发企业的特点量身订做不同的家居解决方案,这样对开发商来说就可以轻松地获得产品和服务。
行业视角
纵论“绿色”进程
节能是建筑业的使命
节能是建筑的使命,是责任。在墨西哥召开的坎昆会议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再次负起了节能减排的重任,而作为我国“三大能耗”之一的建筑业也是有着历史使命的:在微观层面,建筑节能是一门学问,从建筑设计到建筑材料,再到建筑施工,是一个大系统的工程,因此,建筑节能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无论是专家还是企业家,都要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用理论指导行动;在宏观层面,建筑节能还是一个产业,“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对企业来说是商机,我们应在这个大舞台上长袖善舞。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姚兵
绿色建筑不是高技术堆砌
关于城市和建筑低碳发展路径的探索中提及的多样性、地方性都应是值得重视的内容。当我们做一个示范项目,尤其是背后有政府推动的时候,一定要避免高、精、尖和求大、求全的技术习惯,因为有些时候这些技术并不一定不适合中国国情,毕竟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要注意绿色建筑的适度性。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与技术研究所所长宋晔皓
结构优化让建筑省钱
很多人认为做绿色建筑是要增加造价的,其实不然,从节材的角度来讲,是可以节省很多资金的。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原本就提倡优化结构的设计,在新的绿色办公评价标准当中,结构设计优化被提升为节材部分中最重要的内容,原因是结构优化是建筑节材的重要途径。这样说的原因在于,从资源消耗方面分析,我国住宅绝大部分采用的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大量地使用水泥、砂石、钢筋,其中水泥消耗了大量的能源,造成了大量污染;砂石正在被用尽;铁矿石价格成倍上涨。而在住宅“寿命终了”时,又会有大量的垃圾需要处理,因此迫切地需要减少材料的用量。而从造价方面分析,结构设计决定了建安造价的40%~60%,因此,建筑迫切地需要进行结构优化。
——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结构总工程师王昌兴
绿色建筑不是戴“绿帽子”
目前国内绿色建筑有几个误区:第一是戴“绿帽子”,也就是为了评奖,为了拿星级,为了示范而做;第二是评价标准指导设计,就是技术拼凑,设计了人工湿地、雨水收集却不做水量平衡等;第三是片面强调技术,缺乏艺术性;第四是市场关注和结果导向不足,全过程关注度不均匀;第五是采用绿色技术性价比不高,适应性不强,有时为了达到效果而忽略技术成本;第六是规划手段单一,规划理念落后,还是简单地以传统的人口基数为基础进行规划,缺乏系统分析。其实,中国的绿色建筑应该是始于观念,成于设计,显于项目。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建筑师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