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 |
分类: 金融实务 |
世茂股份撤销定向增发
股权融资陷于“堰塞”状态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取消定向增发的第二张多米诺骨牌也开始倒下。
6月9日晚间,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世茂股份,600823.SH)发布公告称,鉴于2010年第二季度以来,国家有关房地产行业政策发生较大变化,董事会拟撤销17亿元融资计划,并将提请公司股东大会审议。这也使得世茂股份成为继招商地产之后,今年第二家敲起定向增发“退堂鼓”的上市房企。
“随着地产调控的不断升级和股市的低迷,大多数此前推出股权融资方案的房企都已经不太抱有多少希望了,基本是听之任之的状态。”一位近日参与多家上市房企调研的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面对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的“堰塞湖”,众多房企已经将焦点集中于信托融资和降价销售以回笼资金。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世茂股份定向增发的遭遇与招商地产如出一辙,都是在漫长的等待审批过程中遭遇破发,随后主动调整增发方案,然而调整之后仍然是漫无止境的等待,最终不得不被迫放弃增发。
由于2009年以来公布的地产公司股权融资方案需要经过证监会和国土资源部的联合审核,因此市场人士猜测,招商地产和世茂股份很可能都在国土资源部“囤地名单”榜上有名,才不得不主动撤销定向增发方案。
“不管有没有个体的原因,‘国十条’等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出台,大部分房企的股价已经跌破定向增发的价格,低成本的股权融资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完成的任务了,撤销定向增发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上述分析师说。
今年以来,又有15家地产公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再度燃起再融资冲动,包括保利地产、格力地产、华发股份、金地集团等纷纷公布定向增发方案。据统计,从2009年截至目前,共有49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公布了增发预案,拟合计募资金额超过1100亿元。而其中超过30家公司目前已经跌破了增发价,占比超过六成。
“即使勉强获得批复也没有太大意义,在目前投资者对整个行业极度悲观的状态下,也根本无法顺利将融资进行下去。”东兴证券分析师郑闵刚表示。
上述分析师认为,通过收缩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等低成本融资方式,将会促使房地产企业或通过代价更高的方式融资,或以降价方式大量回笼资金,以达到中央平抑房价的调控目标;另一方面,通过遏制以股市募集资金扩大土地储备的“圈钱圈地”模式,可以加快房企对现有土地储备的开发进度,从而遏制囤地行为。以这样一石二鸟甚至一石多鸟的目标来看,房企资本市场融资短期获得批复的几率基本殆尽。
在世茂股份这第二张多米诺骨牌倒下之后,会不会引发其他地产公司的跟风行动?郑闵刚并不认可这种观点,“虽然世茂股份之后肯定还会有后来者,但各公司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状况来决定如何处理定向增发的方案,不会盲目跟风撤销。”
寻找“替补”
据统计,今年前4个月,房地产授信金额合计不超过500亿元,不及2009年巨额授信的1/6,而且这部分信贷额度仅仅分配给有限的几家公司身上。在严厉的调控下,开发贷让众多开发商可望而不可及,加上资本市场融资的大门实际上已经关闭,留给房企的融资渠道已经变得日渐逼仄。
尽管由于去年销售的火爆令很多房企并不差钱,但随着今年开工量的增大和投入资金的增长,很多房企一季度的现金流已经呈现负值。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地产调控持续下去,国内外资本市场对房地产企业融资的窗口已经关闭,而销售没有实现有效的增幅,再加上土地增值税的从严征收,下半年资金链紧绷的状况将不可避免,房企急需寻找开发贷和股权融资的“替补队员”。
北京银联信分析师钟加勇指出,房地产企业除了加快销售增加内部积累外,还可以通过吸引股权投资来扩大补充自有资金。比如可以利用房地产信托计划来融资,另外还可以通过吸引海外资金这一融资渠道。
众多房企显然已经不得不投向成本更高的信托。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报告显示,5月以来,包括中华企业、冠城大通、云南城投等10余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公告了信托融资计划,总规模逾50亿元。
本次主动停止定向增发的世茂股份,其部分“勇气”也来源于新开辟的信托融资渠道。近日,世茂股份旗下全资子公司苏州世茂将为旗下子公司苏州运河商业城成立信托募集资金,预计本次信托的募集的资金达到6.03亿元。其中第一年的信托资金的利息为7.1%、第二年为7.8%。
此外,已经有包括绿地集团、恒大地产、佳兆业等多家地产商公开宣布对旗下楼盘实施降价促销活动,而恒大地产由于首倡降价促销,其5月份的销售业绩在众多遭遇销售滑铁卢的房企中显得更外靓丽。在资本市场融资和银行贷款无望,而海外债和信托又成本高企的状态下,降价促销回笼资金这种最原始的内部融资手段无疑成为房企的最佳选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