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恒大节流供应商受迫

(2010-05-25 10:42:10)
标签:

房产

分类: 封面故事
恒大节流供应商受迫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马琳  北京报道
  
  5月9日,继宣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8.5折降价销售后的第4天,恒大地产又高规格召开2010年战略合作伙伴高层峰会,邀请近200家合作企业董事长或负责人齐聚恒大广州总部,共商合作事宜。相比以往,这次邀请的对象几乎涵盖了建筑施工、材料设备、装修、园林和营销等产业链相关领域的企业。
  对于召开供应商峰会的目的,恒大地产给出的解释是,“整合有效资源,管控成本,为企业保持合理的利润率做准备”。
  本报记者就其如何控制成本保证合理的利润率这一问题进行求证时,恒大地产相关负责人士表示:“既然是降价,恒大从购房客户上获取的利润相应会减少,我们也得压缩供应商的部分利润。”恒大地产与供应商间的合作一直较为紧密。正是因为这种关系,在2008年市场调整期,许多供应商曾为恒大地产垫过资,与他们一起共渡难关。
  但是,“如果这次恒大地产控制利润较为苛刻,我们要怎么办?只能继续在产品方面着手调整。”已经与恒大地产结盟3年的一家供应商老总表示。
  也有业内专家对此举表示担忧:建筑材料、设备等产品在成本压力下价格调整的最终结果有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下滑,这将会给房地产项目质量带来隐患,也与恒大地产宣传的“加强产业链资源优势,继续巩固精品化地产领导者地位”的宣示相悖。
  
  行业先行者
  
  在房地产业内,恒大地产在产业链整合、采购标准建立及产品体系化方面一直走在前面,和万科一样树立了较好的口碑。
  据相关人士介绍,恒大地产对房地产相关产业的合作商均进行了全面了解和严格筛选,如在施工材料设备方面,与美标、奥的斯、松下、海尔等建立了战略合作联盟;在产品设计环节,与世界第三大设计公司Skidmore、Owings & Merrill LLP建立了合作;在施工单位遴选上,与中建总公司等国内十大一级资质施工企业结成联盟;在产品装修上,与苏州金螳螂、深圳广田等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十大知名企业进行了合作。
  在合作过程中,恒大也遵循“平等”的原则。
  恒大地产与供应商间的合作模式简单,时间长,量也大,且允许在市场价格变化超过5%时可以进行调整;50%以上的优秀供应商可直接续签年度合同;公司会在每月25日付款给材料供应商,如对材料商、主体工程合作商的工程款付款不及时或超时结算,各合作伙伴可以直接投诉到集团监察室,进行专项处理。如果发现合作单位存在送现金送卡情况,将会扣罚合作以来货款的20%作为惩罚。
  为了有效控制采购成本,恒大地产也拟定了一系列措施。比如集团总部通过紧密型集团化管理,对全国各地分公司实施标准化运营,最大限度地降低全国拓展带来的经营风险,确保成本控制;还有招标标准化,其规定全国各地分公司所需的主体、装修、园林等大型工程材料均由集团总部统一招标,并要求参加投标的企业必须是行业龙头或全国十强企业。
  在种种措施和标准下,恒大地产表示通过集中采购,不仅大幅降低了材料及设备的价格,而且依靠全国统一的采购配送体系,有效地降低了采购环节中的流通成本、运输成本和仓储成本。最终降低了采购成本。
  据采购专家、复地集团成本管理部总监戴戈缨介绍,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一般情况下采购成本会降低5%~20%不等。
  
  部品商的忧虑与对策
  
  然而,在恒大执行战略采购已多年的情况下,如今进一步“控制成本”却引发部分供应商忧虑。
  据记者了解,在这次会议上,恒大并没有明确要求供应商在今后的合作中要给予怎样的支持。但一位参会供应商负责人表示:“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不敢说,毕竟恒大是大客户。他们最终会从我们的利润里再挤出一点来。”与恒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另一家企业负责人也表示,“这一次不知道又要付出多少。”他透露,尽管恒大地产每次都是公开招标采购,但每次都是取最低价者,供应商无可奈何。
  面对这一趋势,这家企业也在想办法,计划在不降低产品品质的情况下,提供简易包装的产品供货,以缓解成本压力。“其实,我们今年也很痛苦,很担心下半年的市场环境,现在企业的产销已经受到了影响,急需地产企业的订单。”痛苦的不仅仅是供应商们,面对多变的市场,诸多建筑施工企业、部品企业都在做打算。有施工企业就明确表示,如果利润率降至2%以下,就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因此,他们也在着手规划一些辅助性材料的档次,比如选用价位便宜些的产品;此外,也计划增加金牌项目经理的工作量,由以前对接1个项目调整为2~3个,以应对利润收窄的现实。
  
  品控隐忧
  
  部品商的忧虑与对策似乎预示着新一轮的产品质量风险。
  一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专家指出,“其实,‘过冬’的时候,恰恰是企业提升内功的关键时期,通过精细化、集约化管理,同样能增加企业效益。但如果仅仅是单方面压榨供应商的利润,进行成本转稼,最终会导致项目质量下降,对企业发展带来隐患。”戴戈缨举例指出,2008年,由于市场不景气,国内一家知名开发企业在采购环节进行了调整,包括降低采购标准和压缩供应商利润,结果是项目质量严重下滑,引起一场严重的“退房”风波。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一位高层人士同样指出,在上一次行业调整时,就连保利、中海等著名国企也不同程度身陷“质量门”,众多更为严重的房地产工程质量问题更是频繁被媒体曝出,房地产商们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可以看出,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获得低价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断送了项目的品质和企业品牌。
  这位中房协高层人士进一步指出,其实,在市场低迷期,房地产开发企业战略性牵手供应商,进行精细化管理,是保证企业平稳过渡的基础和市场拓展的稳定器,但若为一己利益过度压低供应商利润,无异于“杀鸡取卵”。希望恒大地产掌握好尺度,不要重蹈过往企业的覆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