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要有平稳发展结构”
(2010-04-13 10:32:59)
标签:
房产 |
分类: 公司报道 |
专访
“大企业要有平稳发展结构”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3月31日,在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绿地集团董事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张玉良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他透露,绿地2010年销售额肯定超千亿,房地产结算收入将在700亿元左右。
中国房地产报:绿地今年提出了千亿级企业的目标,并在战略上有所调整,这样的转型和目标是否可以实现?为什么?
张玉良:绿地今年的销售面积估计会达到800万~900万平方米,集团的整体销售额肯定会超过千亿,2010年的销售额甚至能超过1200亿元。
在房地产方面,今年结算的收入可能会在700亿元左右,但不结算的实际销售额将不止这个数字。
在转型方面,绿地在过去给人的印象是,在二三线城市发展的比较多,一线城市的项目比较少,新城建设的项目较多,核心地段的高端项目较少。绿地要成为全国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这是我们的追求。一个全国性的企业,既要在二三线城市发展,也要在一线城市发展,既要在中心城区有影响力的项目,也要在新城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目前我们正在全国性布局,不仅在如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拿的项目比较多,而且在二三线城市也在大量拓展项目。可以说,今明两年,绿地在一线城市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中国房地产报:目前正处于房地产调控期,你如何判断今年的房地产形势?这种形势能否支撑绿地完成700亿元的房地产结算收入?
张玉良:当前的调控形势,我觉得政府主要是想采取措施控制房价的非理性快速上涨。
我认为,应当将保障和市场分开来制定政策,如果简单地采取一些措施,恐怕愿望和结果是相反的。保障房的增加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因此减少市场化的供应,如果减少了市场化供应,或者提升了市场化供应的成本,那么对房价的控制可想而知是很难的。
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城市化和后工业化时代,增量需求是刚性的,因此一定要从增加供应上去着手,促使供求平衡。另外,也需要从税收、信贷、利率差别化上去限制投机。
中国房地产报:绿地还在提升现代服务业比重和进军能源产业,这是出于怎样的战略考虑?
张玉良:这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对整个宏观环境的判断有不同的决策。
从绿地来说,我们追求的是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它在市场经济中,要有一个平稳发展的结构。而这个结构,我们把它定位为地产和能源产业两个轮子一起去走,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另外,在地产业务上,我们也主张不能只做住宅,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们要增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比如城市综合体等。这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种战略。
追求大规模和平稳,就需要两个产业同步做,而在一个产业中,也要多种产品来错位平衡。这样的话,长期、中期、短期都有一个合理的、平稳的现金流。
中国房地产报:绿地加大了核心城市的高端项目比重,且长期持有,这样对资金的要求很高,在打通资本渠道方面,我们了解绿地一直在谋求上市,目前进展到什么阶段?
张玉良:绿地的上市,我们一直在筹备之中。绿地的资质很好,上海市政府及相关机构对我们也很支持。此外,绿地并不差钱,流动性很充裕,2009年,我们的经营性现金流有74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