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云:新政核心在于调整供地结构
(2010-03-31 14:48:32)
标签:
房产 |
分类: 政策时局 |
邹晓云:新政核心在于调整供地结构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朱以师 北京报道
中国房地产报:从国土部的19条新政到要求上报住房供地计划并暂停土地出让,这一次的土地调控措施与以往有哪些不同?
邹晓云:这一次土地新政的核心在于,强制调整了土地供应结构。此次各个城市除了要公布住房供地计划外,更多的重点应在公布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供应计划安排上。重点要首先满足保障性住房与棚户区改造的用地,同时控制给大套型住房供地,严禁向别墅供地,集中供应中小套型的商品房,满足这些用地需求。今年的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全国加起来将有近600万套,所以各地方必须尽量多的配套保障性住房的用地。对于全国的土地市场而言,这将是供地格局的一次大的调整。
中国房地产报:这次供地结构的调整,能否遏制地价、房价的快速上涨?
邹晓云:在未来70%土地供应给政策性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情况下,房价和地价走向究竟如何,现在还说不清楚。
商品房房价如果光从土地供应上解决,就有点单一。高房价和高地价,我认为主要还是需求造成的。无论是土地市场还是商品房市场,投资和投机的比重都太大,光改变土地供应量永远满足不了投资投机性需求。所以,在调整供应结构、加大供应量的同时,应该把不合理、不恰当的需求打压下去。否则,投资性需求太高会传导到土地市场,带动地价上涨。
中国房地产报:现在市场上有一种担心,在土地供应总量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大幅增加保障性住房用地比例,会导致商品房用地供不应求,造成地价、房价继续上升。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邹晓云:我认为,从近几年国土部批复的用地申请数量来看,全国层面的土地供应力度是足够的。之所以会产生土地短缺的感觉,一方面是土地供应之后被一些土地投机者囤积,另一方面是房地产市场投资投机需求旺盛,造成供不应求。如果把不恰当的需求打压下去,全国的土地供应量应该是充足的。而且,并不会因为结构的调整,造成地价的上涨。
中国房地产报:那么,在结构调整和调控中关键措施是什么?
邹晓云:重要的是,要做到信息公开透明,稳定市场预期。早在2007年房地产调控的紧缩时期,北京、广州、福州等很多城市的市政府被迫公布了全年的详细用地计划。此后,随着房地产市场行情变化和房地产调控的变化,这种信息公开又归于沉寂。
国土部正在建立完整的信息公开机制,从土地供应计划,到土地出让合同,以及查处土地闲置等都将公开信息。今年开始,国土部还将每季度向社会公布未按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约定时间开竣工的宗地信息。这对稳定市场预期,抑制地价、房价快速上涨,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房地产报:还有观点认为,由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这些加强保障房供应,抑制高地价等措施,会影响地方政府的土地收益,因而在执行层面会遇到障碍。你怎么看?
邹晓云:我觉得这个过于夸大土地收入在地方财政中的比例了。我认为,政府从土地上获取财政收入是正常的,如果把责任都推到这方面,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根本问题还在于金融政策。因为现在钱太多了,银行放出的贷款也多,另外对钱的流向也缺乏监管,很多资金最终都通过各种手段流入房地产市场,这也就导致了地价和房价的快速上涨。当然,土地方面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把矛头单纯地指向土地,还是有失偏颇的。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中国房地产报:从国土部的19条新政到要求上报住房供地计划并暂停土地出让,这一次的土地调控措施与以往有哪些不同?
邹晓云:这一次土地新政的核心在于,强制调整了土地供应结构。此次各个城市除了要公布住房供地计划外,更多的重点应在公布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供应计划安排上。重点要首先满足保障性住房与棚户区改造的用地,同时控制给大套型住房供地,严禁向别墅供地,集中供应中小套型的商品房,满足这些用地需求。今年的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全国加起来将有近600万套,所以各地方必须尽量多的配套保障性住房的用地。对于全国的土地市场而言,这将是供地格局的一次大的调整。
中国房地产报:这次供地结构的调整,能否遏制地价、房价的快速上涨?
邹晓云:在未来70%土地供应给政策性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情况下,房价和地价走向究竟如何,现在还说不清楚。
商品房房价如果光从土地供应上解决,就有点单一。高房价和高地价,我认为主要还是需求造成的。无论是土地市场还是商品房市场,投资和投机的比重都太大,光改变土地供应量永远满足不了投资投机性需求。所以,在调整供应结构、加大供应量的同时,应该把不合理、不恰当的需求打压下去。否则,投资性需求太高会传导到土地市场,带动地价上涨。
中国房地产报:现在市场上有一种担心,在土地供应总量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大幅增加保障性住房用地比例,会导致商品房用地供不应求,造成地价、房价继续上升。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邹晓云:我认为,从近几年国土部批复的用地申请数量来看,全国层面的土地供应力度是足够的。之所以会产生土地短缺的感觉,一方面是土地供应之后被一些土地投机者囤积,另一方面是房地产市场投资投机需求旺盛,造成供不应求。如果把不恰当的需求打压下去,全国的土地供应量应该是充足的。而且,并不会因为结构的调整,造成地价的上涨。
中国房地产报:那么,在结构调整和调控中关键措施是什么?
邹晓云:重要的是,要做到信息公开透明,稳定市场预期。早在2007年房地产调控的紧缩时期,北京、广州、福州等很多城市的市政府被迫公布了全年的详细用地计划。此后,随着房地产市场行情变化和房地产调控的变化,这种信息公开又归于沉寂。
国土部正在建立完整的信息公开机制,从土地供应计划,到土地出让合同,以及查处土地闲置等都将公开信息。今年开始,国土部还将每季度向社会公布未按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约定时间开竣工的宗地信息。这对稳定市场预期,抑制地价、房价快速上涨,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房地产报:还有观点认为,由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这些加强保障房供应,抑制高地价等措施,会影响地方政府的土地收益,因而在执行层面会遇到障碍。你怎么看?
邹晓云:我觉得这个过于夸大土地收入在地方财政中的比例了。我认为,政府从土地上获取财政收入是正常的,如果把责任都推到这方面,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根本问题还在于金融政策。因为现在钱太多了,银行放出的贷款也多,另外对钱的流向也缺乏监管,很多资金最终都通过各种手段流入房地产市场,这也就导致了地价和房价的快速上涨。当然,土地方面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把矛头单纯地指向土地,还是有失偏颇的。
前一篇:周天勇:需彻底变革土地出让制度
后一篇:二三线也“喝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