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线也“喝高了”
(2010-03-31 14:49:50)
标签:
房产 |
分类: 政策时局 |
垒石成经
二三线也“喝高了”
■中国房地产报
当购房者和企业饱受北上广深等热点城市高房价、高地价之痛的时候,关注点由一线城市挪到了二线甚至三线城市和小县城,但是也有点晚了。
之所以有此感慨,直接的触动是因为春节期间在山东青岛的一个地级市之所见:万科四季花城卖到7000元/平方米,高出当地平均房价近3000元,而这个价格已经是在2008年旧有基础上翻过一番的——在各城市都以城郊物美价廉之品质住宅形象出现的这一产品,在当地居然跻身“豪宅”范畴。
平均价格普涨是一现象,而价格绝对数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当地的富裕程度——至少是有钱人的多寡。比如说宁波、无锡、杭州这样的江浙城市,房价绝对数比及北上广深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中西部城市,绝对数就差了些。当然这种状况,也意味着各地某种程度上的竞争,这也刺激了房价的水涨船高。
满城尽是高价房,究其原因,无非是中国普遍缺乏投资渠道,改革30年积累的巨大财富无处花费和保值增值。尤其在“有土便有财”的传统观念影响下的国度,一轮一轮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未果后房子更凸显储蓄和投资价值,造成僧多粥少的供求矛盾。小城市亦然。
找寻问题的根源从来都不是我最关注的,我最关注的是怎么寻找出路,比如,这种状况下如何生存,甚至发展?
对大型跨区域企业而言,先知先觉者是少数——当然大型央企、国企在当下集中度也没有媒体渲染得那么高,在房地产地域性很强的特征下,能从基数巨大的蛋糕上切下更多份额的是少数。多数企业,都是人云亦云跟风到国土局拍卖大厅里举牌的。所以,企业多下“闲棋”,以时间换空间,乃正确选择之一,没准哪天躺在那儿貌似没有价值的土地,会变成摇钱树(比如国际旅游岛批复之前已在海南耕耘多年者)。对地方性企业而言,更需要守住自己的“地盘”,深耕地域产品,扎根本土大有可为。
其实转战二三线,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有数据表明,2009年前7个月30家大型房企在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的新增土地面积占到总土地储备的近80%,其原因,在于一线城市实在贵得离谱风险难控,“那就让央企拿去吧”。
只是苦了当地的老百姓,要住好房子要支付更多。不过我总以为,有两种人是卓越和出色的,一种是看准机会投资有道的人,比如在恰当时机买了恰当价格房子的人,他们一定受过良好的投资教育;一种是压根不买房而凑钱去创业的人。比如1998年凑了50万元创办腾讯的马化腾等5人,同年向朋友借了50万元搞脑白金的史玉柱,1999年漂在广州的丁磊,他同样用50万元创办网易……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当时都没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