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案例忠诚事业与忠诚企业

(2010-02-22 11:20:17)
标签:

杂谈

分类: 潮流行为

案例忠诚事业与忠诚企业

——《财经》的人事变局


■中国房地产报 任卫军/文

 

    对事业的忠诚往往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忠诚的开始,《财经》杂志也是这样。1998年,王波明找到了胡舒立,希望她能帮助他完成一份新杂志的创设。自从成为主编以来,胡舒立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对新闻事业的忠诚,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几乎是一手把财经杂志推到今天的地位。
    在业界,《财经》的薪酬水平并不算高,甚至比很多同类媒体企业要低。而胡舒立依靠个人魅力和对新闻理想的追求,使得不少媒体人宁愿降低薪酬来到《财经》工作。
    凭借这种热情,《财经》杂志的新闻报道也常比行业中的其他媒体更有深度,更能给读者呈现事件的本质。这个时候,较低的薪酬水平完全没有影响其员工的热情,反而使他们更加专注于新闻理想。
    而随着杂志影响力的扩大,各种压力也开始包围《财经》。首先是对于报道内容,资方希望回归为以财经报道为主,而胡舒立则坚持社会性的报道内容。办刊理念渐生分歧以及利益分配失衡造成劳资矛盾的起因。
    据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胡舒立曾向王波明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采编团队需要持股;第二,杂志要与挂靠单位“全国工商联”脱钩,寻找新的挂靠单位;第三,改变目前法人代表,成立新的《财经》杂志公司,引进小股东。胡舒立希望控制《财经》进而按照自己的一套编辑理念建构未来,在提升团队待遇的同时,减少采编被掣肘的可能。而对胡舒立的三点要求,资方仅同意了第一个。
    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财经》的话语在社会上越来越有分量之后。胡舒立也需要获得自己在企业内部更多的话语权,但这一点并没有得到支持。在忠诚事业还是忠诚企业的矛盾下,胡舒立最终没有选择忠诚企业。
    而造成整个团队离职的另一个起因就是薪酬问题。企业员工都会注重自己价值的体现,这些相符包括和他们所供职的媒体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在所供职媒体得到的认可程度。相对于《财经》日渐高涨的声望,采编人员的待遇问题也日益突出,据说其普通记者的年薪甚至低于同类报刊水平。虽然在新闻专业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大旗之下,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很重要,但企业对于采编团队的忽视已经不被理解为技术问题,而越来越成为企业对员工的态度问题。
    在中国,高层跳槽带走一些员工的情况很多,但像《财经》这样在失掉主编之后,又失去几乎整个杂志团队的情况并不多见。
    对于媒体这类知识密集性企业,最核心的价值往往是人力资本,而如何使得员工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有保障就是企业能否获得员工忠诚的最重要问题。如果一方没有保障,那么另一方也很难有保障。对于胡舒立与《财经》的个案而言,双方谁也不是赢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忠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