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海观潮
向高房价说“不”
■中国房地产报 杨红旭
近期全国两会紧张筹备中,地方两会已陆续召开。楼市尤其是房价问题正成为各地代表、委员们热议话题。北京、上海等诸多城市官员异口同声向高房价说“不”。其中,尤以上海市政府态度坚定。
那么,所谓的“高房价”已高到什么水平。不妨以数据说话。从全国来看,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9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8%,已超过2007年全年7.6%的增幅;12月房价环比增幅高达1.5%,创下2007年11月以来26个月的涨幅新高,接近2007年9月1.7%的历史最高值(自2005年有这一统计数字以来)。若以成交价格衡量,2009年新建商品房成交价格为4695元/平方米,同比2008年上涨近24%,为近15年来最大涨幅。
从上海来看,根据CRIC数据,2009年全市新建商品住宅(剔除配套商品房)成交均价15632元/平方米,再创历史最高纪录。
这样的房价水平是否已出现泡沫?对此业内外存在较大分歧。但若以房价收入比、租金回报率、投资投机比重等指标衡量,包括上海在内的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房价皆超出合理范围。如抛开学术研究,单以老百姓直观感受,房价肯定是偏高,甚至是过高了。正如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所言:住房政策要考虑两个属性。
在抑制高房价、解决住房问题上,上海领导人敢于郑重表态,绝非迫于形势的“口头文学”。证据如下:廉租房制度是由上海首创的,截至去年11月底,累计廉租受益家庭达6.15万户,数量全国最多;到2012年,经济适用房将开工30万套,堪称是落实国家“全国3年新建400万套”规划最到位的城市;到2012年,配套商品房新建30万套,这是配合国家“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最有力的做法。
另外,笔者最近有幸参与建议的上海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将会逐步解决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照顾不到的本地中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的年轻人等各类“夹心层”的住房问题。通过上述多产品、多层次的住房保障,将使大部分买不起商品住宅的群体,能实现“住有所居”。
要想解决住房问题,远期目标应该是形成商品住宅和住房保障的“双轨制”,近期则需通过上述多种途径、多元产品,一步步解决问题。而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却并不需要漫长的等待。只要遵循“国十一条”精神,重点在信贷、税收两个领域实行差别化政策,就能短期见效。
我们不希望上海、北京等楼市热点城市的房价继续高涨,也不期望房价大跌——否则会给当地金融、经济体系带来伤害。在政府加强住房保障的同时,抑制投资投机需求,进而拉住房价过快上涨的笼头,才是“多赢”结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