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发方案频改 地产再融资变调
■中国房地产报 刘关 张晓赫 北京报道
频繁的增发方案修改正成为资本市场上一道热闹异常的风景,而对于地产公司而言,这只是再融资趋紧的又一个信号。
1月20日,世茂股份(600823.SH)公告称,将20亿元的增发预案削减至17亿元,所募资金将用于青岛世奥大厦项目、江苏常熟世茂世纪中心项目、苏州世茂运河城商业项目、北京世茂国际中心项目,此前的补充流动性资金一项已悄然取消。这已是短短4天之内,第4家修改增发方案的地产公司。
针对日前众多房企缩减了增发计划,1月27日,证监会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日前证监会发行部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政策确实作了一些调整,即更为严格地限制公开增发募集的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某券商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证监会监管部门的基本原则是公开增发募集资金中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或偿还银行贷款的额度不能超过募集总额的30%。“只要有这两项用途,就很难通过证监会的审核。”上述券商人士表示。
“这次调整并不是专门针对地产行业的。”上述证监会内部人士强调。同时,他透露在执行方式上,“并没有下发正式的文件,只是口头通知了保荐机构”。
同时,据上述证监会内部人士介绍,证监会对配股或者向大股东定向增发募集的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也提出了一定的比例限制,但其没有透露具体的比例。
变脸适规
事实上,证监会对于再融资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监管调整在市场上已现端倪,地产上市公司的方案修改更为频繁。
1月16日,广宇集团(002133.SZ)由不超过11亿元下调至9亿元;18日,华业地产(600240.SH)由20亿元下调3亿元至17亿元;19日,鼎立股份(600614.SH)由5.55亿元下调至4.52亿元;20日,世茂股份也将20亿元的增发预案削减至17亿元。
而某券商分析师近日告诉记者,万科A(000002.SZ)的增发方案也在修改之中,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删减此前拟补充流动资金的20亿元,融资规模也下降至97亿元。
如此集中的调整密度,令市场咋舌。股价下跌的罪魁之说也已被市场否定。“地产股从去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下挫,有多只股票早已跌破增发价。并且,就算企业递交融资申请后股价有所下跌,企业也会等到融资申请被批准后才有所调整。”长城证券地产行业分析师刘昆解释,等到最后再调整增发价格以及规模,是为了融资最大化,而避免下调后,市场行情再次上扬。
“一直以来,在A股发行方面,对募集资金投向的要求就是,应当有实际的项目,不能单纯地用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上述证监会内部人士表示,“而目前则是做了一些更为明确的限制。”
“监管思路严格是一方面因素,目前的市场接受能力也是另外一方面。”国信证劵房地产行业分析师区瑞明向记者分析,对于有融资需求的公司而言,面对监管要求和市场现状,修改增发计划无疑是一种提高获批率的技术性手段。
“一旦增发成功,企业的资本金便会提升。获批与否之间,地产公司无疑会两者权衡取其轻。”区瑞明分析。
变通之道
虽然证监会严格限制再融资中补充流动性资金的比例,但在市场和众多房地产公司看来,“此举的实际效果有限,所释放的地产再融资限制意图事大。”
上海某不愿具名的地产公司财务总监告诉记者,地产公司热衷募集资金补充流动性,主要是因为这些资金在用途上并没有限制,“可以直接用于支付购地款”等,但是现在限制后,其实影响也并不大。
据其介绍,地产公司募集资金完成后,就需要将其投入列明的项目之中,但是这些项目此前已经动工,就可以通过用募集的资金将已投入的自有资金置换出来,这样使用起来也不会违反任何的监管政策。
“其实只是多了一个资金置换的过程而已。”上述地产公司财务总监说道,“但最为关心的是证监会对再融资所表露的控制意图。”
“2010年地产企业的信贷融资、增发融资等都会紧缩,融资形势不容乐观。”光大证券地产行业分析师赵强如是判断。
与其观点相近,广发证券地产行业分析师花长劲也表示,在“紧信贷”的定调下,作为配合中央一揽子调控的再融资政策也将有所收紧。
就目前地产股的资本市场形势来看,不但增发股权融资持续收紧,债市的债券融资也鲜有动作。
赵强认为今年的内地的债市也将有所萎缩。而对于目前债市的沉寂,花长劲则表示尽管监管部门并未限制债券市场融资,但由于债权融资成本较高,且将增加公司的负债率,因此总会被放在备选位置。“况且,临近年报披露期,很多企业会等到新的财年报表下来才会在债券市场有所动作。”花长劲表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