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B案例
死于阴谋的阳谋
■中国房地产报 任卫军/文
开盘对一个房地产项目来说,本来是一件好事的结束,但不当的操作,却很可能成为一件坏事的开始。
完美的阳谋
倾城国际本来只是这个北方城市永安区一个项目。这时的永安区正是这个城市重点开发的区域。开工项目众多,且体量相近,每个项目的规模都在30万平方米以上。当地记者描述这时的开发景象的词是“壮观”。
在周围近十个项目中,倾城国际的先天优势也不大。论位置,项目虽然在一环边,与它同时入市,且比它更靠近城市中心的项目不下5家;论规模,周围一墙之隔,或是一路之隔的同规模项目也不在少数。
尽管先天平凡,但是凭借其操盘手陈建国的运作,倾城国际还是从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
首先,这个项目前期炒作,如同教科书一般。拿地之后,也就是距离开盘还有一年多的时候,就开始利用当地媒体的采访,让公司和地块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同时又不断以最受期待楼盘为名义屡屡曝光在报纸、电视等媒体。开盘半年左右,开始在高速公路入口等重点位置进行户外广告预热。开盘前三个月开始网络宣传,前两个月报纸广告轰炸……一切都在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一切也都向着完美的开盘逼近。
消费者的表现也非常“配合”。开盘五个月前,来售楼处咨询的意向客户就已经络绎不绝,8位销售顾问几乎没有坐下来休息的时间。尽管忙碌,但看到胜利的招手,大家也乐此不疲。
按说如此的客户积累已能够保证项目的热销了。但完美之路往往很难令人轻易止步。此时,倾城国际的副总经理陈建国还想锦上添花,将教科书似的营销继续下去。他的下一个计划是事件营销。因为该项目今后还有二期、三期。一期的完美开盘,再加上事件营销,能瞬间提高倾城国际这个项目的知名度,无论是对未来的价格提升还是继续热销,都将提供更大的空间。
策划部的提案也出来了,是做开盘的营销事件,通过长时间的客户积累和开盘时瞬间的客户积压,制造出倾城国际的房子被一抢而空的局面,以此来引起整个城市的注意。计划看上去也并不那么难以实现,因为前期客户的积累已经完全达到了足够,目前要做的就是将积累的客户集中,并制造瞬间的积压场景。
其实这种开盘热销的局面,是近几年开发商惯用的手法,在这个省会市场也不是第一家,就在半年前,三环边的西湖盛景项目就采用这种手法。
危险的阴谋
为了准备这次开盘的事件营销,倾城地产公司做了大量准备。首先是确定人群,把开盘前每个销售顾问积累的客户进行电话确认,通过办理会员卡,筛选购买意愿的强烈性。其次是压缩时间,倾城国际一直没有公布开盘时间,而是计划通过报纸广告的方式瞬间向全城公布开盘时间。销售顾问介绍的时候,只会说大致的开盘时间在6月。客户办理完会员卡后,只能等着看近期的各大报纸。
随着6月份的临近,如同谍战片一般的开盘事件悄悄开始了。5月底,倾城国际的售楼处门口悄悄出现了用脚手架支起的S形走廊。销售顾问各自悄悄通知自己的客户要留意报纸广告,尽早到售楼处门口排队,以便选到满意的房子。另一个战场上,倾城国际的售楼处也悄悄地成了这条马路上最显眼的地方。因为门口的脚手架走廊已经悄悄地排起了长队,怕麻烦的拿着板凳,讲究的带着帐篷、躺椅。每个家庭都是很多人换班轮流值班。与队列同时产生,还有周围悄悄出现的各种垃圾。
但是,这次的排队不同于其它楼盘,以往像如此规模的排队购物会有人维持秩序,才能保证这样一支期待、焦虑、疲惫、无奈的队伍井然有序。但是这次倾城地产的工作人员除了搭建脚手架之外,没有做任何维护秩序的工作,而且还多次的告诉排队的购房者,排队不会得到开发商的承认,开发商不对此负责。
这种说法显然不能对排队的人起作用,在购房者眼中,即使排上三天三夜,甚至五天五夜,只要能买到一套中意的房子,也算值了。何况又是销售顾问给他打的电话。购房者更愿意相信此时能够拿销售提成的销售顾问,才是自己战壕的兄弟。于是,买房的队伍依然在夏日酷热的煎熬中坚持。
对于这样的方式,能否保证最后的开盘顺利,倾城地产内部也一度有疑虑。在策划会上,策划王宏伟提议要安排工作人员,对排队的人群进行管理,以维护队伍秩序。但是陈建国认为,排队这件事,不应该是开发商官方策划的结果,应该以购房者自愿的形式出现。如果公司出面维持秩序,公司就必须为排队这件事情负责。这会让大众认为,排队是开发商故意制造的局面,是开发商为了自己的轰动效应,而折磨购房者。这种负面影响是陈总所不愿意看到的。
他坚持要维护倾城地产的一切的正面形象,而且关于开盘排队的例子也不少,他还没有听说过这种队伍会出现什么问题。
一个夜晚的距离
在队伍排了3天之后,人们终于在6月6日的报纸广告上见到了倾城国际将于6月8日上午9点开盘的消息。
眼看到了6月7日,虽然没有人维持秩序,虽然天气酷热,虽然条件简陋,但这支由200多人排成的长龙还是在遵守规矩。队伍的前后位置仍然明确,只要再坚持一晚,就皆大欢喜了。
可是,低风险不代表没风险,不容易发生的事,最后还是发生了。7日深夜,队伍突然乱了,一条弯曲线中,出现了很多个疙瘩,除了前十几个人还顺序分明外,后面的队伍一片混乱,如果不是因为有脚手架的存在,整个队伍一定会变成扫把的形状。
队伍乱了,但是大家都没有离开。因为没有人舍得离开,已经排了5天5夜,谁也不愿意自己毁掉自己的劳动果实。
8日早上天还没亮,倾城地产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在售楼处门口支起了一个5米见宽的方型舞台,为开盘请来的演出人员也开始化装,开发商请来的业内友人和各路记者也纷纷赶到。
售楼处的门外由几天来的一堆,变成了一片人,但是,大家的目光仍然都锁定在拥挤在脚手架中间,疲惫不堪的购房者身上。
开盘的时间逐渐接近了,购房的队伍依然混乱,大家一边用身体争夺着自己的位置,眼睛却盯着售楼处的大门,时不时会有人为争夺位置争吵,但这种争吵只是在局部,声音也很快变成默默的期待,即是期待着开发商来安排顺序,也是想让等待赶紧结束。
9点到了,看到这个混乱的局面,倾城地产的工作人员并不敢开盘。这个时候是需要陈总出面决策了,但是在这种局面下,开盘或者不开盘都已经不可收拾。开盘,势必造成后面人群的拥挤,如果这些人只是排队不久的人,还好采用强硬手段,让其重新站队,恢复秩序,但是,这些都是在售楼处门口风餐露宿了五天五夜的同胞,焦躁与疲惫的他们已经受不了一点委屈。不开盘,也同样无法交代,电话是销售顾问打的,即使不是公司的有意折腾这些未来业主,管理不善的罪,也是铁定成立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早就超过了预定的开盘时间,排队的人也更加躁动,但不论队伍之间有何矛盾,身体的拥挤有多么难受,大家的目光仍都盯在那两扇禁闭的售楼处大门上。
已经到上午10点多了,开发商还是没有开盘的意思,售楼处边的自行车道也几乎被围观的路人堵塞。转折出现了,警察来了,了解了情况之后,警察要求他们今天不许开盘,因为在队伍混乱的情况下,开盘可能造成大面积拥挤,很可能出现踩踏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就这样,开盘还是不开盘的选择题,警察叔叔算是帮助做完了。但是不开盘,如何给大家以交代,这是比选择题更难的问答题。
最终,在购房队伍的一片骂声中,倾城地产的总经理站在那个本准备宣布开盘的红布舞台上,宣布推迟开盘,而且保证不会涨价。然后在保安的掩护下,匆匆离开现场。而愤怒的排队人群仍然用各种方式宣泄着自己的不满,直到下午1点才慢慢散去。
人群虽然散去了,但对开发商来说,消除影响的任务才刚刚开始。
点评
操盘团队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开发理念
在尴尬的“开盘还是不开的”的选择中,倾城国际迎来了远非本意的“事件营销”。
站在客户的角度,他们有充足的理由认定这是个不负责任的开发商;站在开发商的角度,可以说营销工作前功尽弃、甚为遗憾。品牌已经受损,影响还会继续。
作为倾城国际的开发商应当如何吸取教训?如何改过?
倾城国际的开发商,尤其是项目操盘团队需要认真考虑几个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开发理念和企业经营理念:
第一是管理的尺度如何把握。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作为操盘团队,不能把单一职能模块的工作,理解为做艺术品。竞争对手林立,本项目脱颖而出,前期营销功不可没。但营销毕竟只是房地产开发中的一环,一味追求单体环节的完美,并不一定主导整体完美。从案例来看,开发商放过多精力在营销技巧上,而忽视了客户服务、风险预控等方面的综合平衡。
第二是工作的预控性。需要检讨在若干具体环节上的遗漏:通过发卡数量,是可以估计现场排队火爆情形的;没有明确开盘时间,把客户引来,是可以预料客户焦虑、怨言、甚至过火行为发生的;开盘前后人多,是可以提前请治安人员过来的;现场排队时间久,是可以预料到排队顺序易混乱的。这么重要的开盘工作,应当有备选方案、有若干预控措施。
第三是危机管理能力。突发事件出现,倾城国际的操盘手的表现可以用“无能为力、无所作为”来概括。排了5天的队伍,乱了,没有措施解决;开发商把客户引来,但无法开盘,举手无措;面对品牌受损的局面,无法控制,只能靠警察帮助草草收兵。高层需要客观总结自己的危机管理能力。
第四是企业责任。越是躲避责任,就越缺少解决问题的勇气;越是推脱责任,就越缺少解决问题的办法。倾城国际首先错在“认为维持秩序与己无关”,紧接着又错在“出了问题害怕受牵连”。从客户以及媒体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缺少责任心、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这两个群体的共识,足以摧毁企业积累多时的良好口碑。有责任心的企业,即使不是因为自身的失误,当客户面临与己相关的委屈、怨言时,也会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企业责任,是倾城国际最需要深思的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解铃还须系铃人。倾城国际首先需要利用公开渠道,表达出歉意和诚意,尽力挽回社会责任危机。其次,为项目配备危机管理能力强的人员,尽快开展补救措施。再次,在开盘之前,在工作计划性和预控上切实下功夫。
房地产的名声就是被这样的“事件”伤害的
当我读完案例后,最想说几个字:过犹不及。或者说,画蛇添足。
中国房地产的名声就是由这样一些“事件”不断地伤害,最终让整个行业丢失了尊严,在做出巨大贡献时又承受了无数的骂名。
本案例如果简单说起来,就是一次房地产炒作的失败。很好的项目,很好的宣传组织与销售预热。从操盘手的角度看来,点燃最后这一把火的出发点没有任何问题。在一期项目开盘时,同时为后续项目的顺利销售创造条件,甚至为提高销售价格打下基础,都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顺利的结束一件事情,就不要开始。我相信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开发商可能始料不及,或者说根本没有用心去思考过,没有制订相应的应对预案。所以才在出现了种种失控前兆时,没有加以干涉与调整。最终导致了本来确定无疑的开盘旺销场面,从庆祝变成了危机公关,完全是自己操作不当招惹的麻烦。
由此看来,本案例中开发企业仍存在风险控制、反应机制与速度、以及对于危机敏感度不足的的弱点,可以选取的多种解决方案,比如提前开盘、对排队进行组织等,都可以在达到宣传效果的同时,让事态向良性方面发展。可惜,许多机会都被错过了,也就难怪最终的结果是以不可收拾的方式结束。
本案例中房地产企业需要汲取的教训很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或者说是“火候”,拿捏分寸最体现操盘手的水准。这方面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光要反思销售方面一些做法的优劣,也要推延至其它方面,比如客户服务,比如承包商管理等等。
应从消费者权益角度来审视工作方式
其实上述开盘案例在房地产操盘实务中是极具代表性的,它基本反映出一个热销房地产项目的多方心态和利益所在。排队选房的优点很多,对开发商而言可以造势,根据认筹比来开价,获取最大利润;对购房者而言,排队选房更有公信力,尤其对平头百姓而言。对其他利益各方,购买需求的“夸张表达”更是意味着更大的利益预期。因此,排队方式选房已然成为火爆开盘的不二选择。
但是,该方式选房最大的难点就是局面控制,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不仅生意没得做,搞不好还要造成消极的社会影响,到时再来危机公关就有点得不偿失了。当年万科的17英里项目和本案例的倾城国际项目即为案例代表。
作为从业十余年的操盘手,我也曾无数次运用排队选号方式来售房,也收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当然适度的干预和组织,以及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状况的充分预案是绝对必要的,否则就会重复上述失败的案例。因此我认为,上述失败案例的共同原因就是对局面控制的困难估计不足,相应的预案措施缺乏,还有就是操盘手经验缺乏,缺少应变能力。
尽管通过种种预案和补丁举措,以及操盘手丰富的实务经验,完全可以将排队选房的不利影响最小化,但我始终认为这还是在被动地解决问题,并没有真正关注到购房者权益的维护,要知道像羔羊一样被我们圈来圈去、无论酷暑严寒地在排队选房的都是我们的“上帝”。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规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购房者权益也将会不断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提高房地产营销各个环节的服务品质势在必行,而作为房地产营销关键一环的开盘模式,继续采用“圈人”式的排队选房显然不再合时宜,也必将会被市场所淘汰。作为从业者,应该更多地从消费者权益角度来审视我们的工作方式,寻找更适宜的操盘方法和选房方式,比如借鉴经济适用房选房的“先摇号、后选房”,在开盘期内只需持号购房,没必要再挤破脑袋地去通宵排队选房。虽然这样做会导致我们的工作内容加量,但却给购房者营造了更加舒适和谐的购房环境,也是地产商社会责任心的一种体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