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好了再下手

(2010-01-18 16:42:39)
标签:

房产

分类: 潮流行为

在拿地和进入一个新的城市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战略想好了

想好了再下手


■中国房地产报  邓宇明

 

    很多企业认为拿地最重要的三点是:一、地段,二、地段,三、还是地段。但是本人想指出的一点是,进入某个城市后,具体拿什么地方的地块,还需要再建立一个模型来具体进行分析该地块是否适合目标客户。
    拿地的分析模型分为以下三个步骤:进行客户细分,然后进行土地扫描/土地属性研究,最后是把土地与目标客户进行匹配,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后续的产品定位工作,并设计出能满足目标客户需求的合适的产品。产品的定位是和土地分不开的,包括区域所在周边楼盘定位,周边的文化氛围,交通设施、生活设施、教育设施、休闲设施、自然实施等等都决定了该地块适合做什么样的楼盘才能卖得动,卖得好,赚得多。
    对于大多数房地产企业来说,其成立的目的也就是某人或某企业刚好拿到一块地,手里有些闲钱,项目就抓紧启动尽快赚一笔就跑。
    一个大型民营房地产企业的运营部总监曾经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战略?对于我们公司来说,比较现实,战略就是在市场好的时候去跑马圈地,快速拿地盖房子销售,在市场不好的时候,想着怎么促销尽快把房子卖出去”,这其实是中国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的真实写照。这些民营企业其实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没有意识到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应该制定一个合理的战略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职能战略,从战略角度完成组织结构调整,理清关键制度和流程,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等基础管理体系,并明确未来3年的战略实施方案与行动计划。这样才能集中有限的资源,更快更好地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否则就好比赛跑,如果不讲究节奏与策略,最终是跑不过竞争对手的。
    在SOHO中国上市前,曾经有人认为SOHO中国只是做项目的公司。房地产公司有两种做法,做项目或是做企业。做企业者如万科、中海,要有战略,有规划,有组织核心竞争力。做项目则不需要战略,也不需要稳定的团队,执行力完全基于老总的事必躬亲,老总充当最大项目经理的角色。我曾经做过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中的客户想做大做强,但是没有战略规划,做了10年还是2个亿的销售额,始终是单项目运作。而同时起步的另一个竞争对手由于有良好的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已经成长为50亿元年销售额的跨区域大型房地产知名公司。没有战略规划的公司注定不能培养组织能力,因为这种公司没有战略规划及实施体系,资源就无法有效利用,组织能力就无法落实到一个点上,做大做强只能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第二个案例中企业的董事长想做百年老店,所以希望总部导入战略型管控,在企业的当前阶段这种管控模式比较有利于培育组织能力,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这个企业的总经理是个机会主义者,认为房地产企业没有百年老店,应该是趁房地产热捞一笔就走,所以希望总部采取财务管控型,这样总部更轻松一些。后来的结果是总经理与董事长的理念不合,总经理走人了事。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未来如何发展,是做百年老店还是投机商,是做项目公司还是做企业,首要关键因素是老板做企业的态度。如果是做项目公司,就是以做好做长为目标,如果是做投机商,那就是以赚钱为目标,如果是做百年老店,那就是以做大做强、可持续经营为目标,这时就需要有长期的战略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了。
    最后,回顾国内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的表现,发现国内能把战略规划、产品定位、客户需求、土地特征、设计与产品标准化、成本研究等几方面结合起来打造竞争优势的企业并不多,中海、万科就是能做到这一点的少数几个企业中的一员,以万科为例:首先根据战略规划确定销售目标,然后做城市研究,接下来是做基于客户细分和价值定位的产品,背后的支撑体系是产品标准化体系、城市研究模型、成本分析体系、品牌体系等等的有机结合,所以万科的房子能很好满足客户的需求,成本体系也很健全,所以在市场好时能卖高溢价,即使在市场差时促销降价快速卖出也不会亏本,有效地降低了企业风险。
    (作者系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