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国房地产报
中国房地产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3,112
  • 关注人气:5,7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聚焦股权激励计划

(2010-01-18 16:32:41)
标签:

房产

分类: 潮流行为

调查
聚焦股权激励计划


■中国房地产报  霍星辰/文

 

    元旦之后,正是各家公司忙着分红的时候。万科关于终止实施2007年度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告引起了关注。作为首期(2006年~2008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一部分,万科的激励计划能否顺利实施一直为外界所关注。
    万科的这一决定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从2006年股权激励机制兴起至今,当时宣布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还有多少在继续进行着?


中国的股权激励


    2006年,股权激励机制在国内空前的热起来。在证监会相关的管理办法出台后,许多公司纷纷试水。
    据万得资讯统计,2006年至今,有147家上市公司公告过股权激励计划,其中51家公司的激励计划胎死腹中,55家公司已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其余公司仍处在方案审批确定中。
    而在2006年最早一批公告方案的公司中,有部分已经渡过了1~2年的期权行权等待期或者股票解锁期,在2008/2009年开始进入行权/股票自由处置阶段,如广州国光、伟星股份等,但也不乏万科、广百股份之类,因未达到设定的业绩标准而与激励股份失之交臂。
    对于这股热潮,经济学家徐振斌博士当时就指出,“大家都认为股权激励很好,但真正懂行的专家太少了,缺乏科学客观考虑下制定出来的激励制度容易变味。”
    果然,2008年上半年,在经历了又一次股权激励方案审批的高峰后,2008年下半年,股权激励市场开始遇冷。
    除了受市场下行的影响外,股权激励计划作为国内的一个新兴事物,在设计时就存在不少问题。翰威特大中华高管薪酬和公司治理咨询顾问李娜解释说,“一部分公司的方案较为简单,未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诉求和如何有效面对市场变化,因此抗风险的能力较差;另一部分公司的绩效设定没有和公司长期战略挂钩,形式多于实质;还有少数公司由于长期激励的成本摊销,对该年度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在经营正常的状态下出现财务亏损。”
    种种原因导致不少公司所授期权的价值潜水(即市场价格低于期权的行权价格,期权当时价值为0)。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月份,公告宣布期权激励计划的A股上市公司中,有近80%的公司期权潜水,其中部分公司还因此取消了已公告的股权激励方案。
    其实,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性的激励制度早已被国外公司认可,其中股票期权激励形式用得最为普遍。资料显示,美国500强公司中,90%的公司提供至少一种长期激励计划,76%的公司提供两种或以上长期激励计划。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股权激励机制,巴菲特就是其中之一。
    “巴菲特是担心公司领导层为了获得期权,在短期内通过财务或者其他手段来提高公司股价而达到目的,从而不利于公司的长期规划发展。”李娜说,“但国际市场对于采用长期激励计划给公司带来的风险管理失衡问题,也正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实施的方案,其中之一就是对期权引入绩效考核因素,而不是单纯对标股价。”


房企的选择


    翰威特研究显示,海外房企基本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长期激励机制。例如凯德置地、美国西蒙房地产集团、美国普尔特房屋公司等采用的就是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而房地产服务公司戴德梁行、第一太平戴维斯等采用的则是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的复合激励模式。
    目前国内有14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已经公告过股权激励的草案,其中5家公司已经进入实施状态,如名流置业、深振业、新湖中宝、泛海建设、福星股份,这些公司多属于第一批实行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当时市场状况较好,所以计划仍在进行着;另外9家公司则已经停止实施,如中粮地产、银基发展、华发股份、新湖创业、深长城、万业企业、广宇集团、金地集团,这些企业多数是由于受到2008年市场整体环境的冲击,公司的业绩受到影响,部分公司决定调整长期目标。当然,这9家公司也包括目前的万科,在授予期权期过后,在具体业绩考核时,因未达标而终止实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