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房企薪酬应随战略而定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张劲松 北京报道
目前房企的薪酬模式是不是导致房地产业人才流动频繁的主要原因?不同性质的房企该如何针对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薪酬机制?针对以上相关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慧博研究院副院长、资深人力资源顾问胡爽雨。
中国房地产报:在房企的薪酬模式中,浮动薪酬占据很大的比例,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胡爽雨:房企有些岗位的浮动薪酬的确比较高,但这种现象主要集中于业务部门等一线核心岗位,这些部门一般都有业绩方面的指标和任务,因此会根据当年的市场情况决定他们浮动薪酬的数额与比例。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房地产行业的薪酬激励机制不断规范,特别是一些正在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由于创业初期的薪酬随意性已经影响到组织内部的公平性,薪酬的外部竞争性也受到威胁,因此都非常注重薪酬体系的规范性和适应性调整与建设。
中国房地产报:目前房企的薪酬体系是不是造成房地产人才跳槽频繁的主要因素?
胡爽雨:房地产业人才的高流动率主要是由于这个行业的一些特性决定的。
国内各种规模的房地产企业众多,像很多小房企,都是拿一块地就做一个项目,市场竞争激烈时,他们就会面临没有项目可做的困境,那么必然会在规划、设计和销售等人才紧缺的岗位出现人才流动的现象。薪酬结构不完善引起的人才流动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中国房地产报:房企在完善薪酬机制方面应把握什么原则?
胡爽雨:房企制定薪酬机制需要结合很多因素。比如房企的规模、实力、不同的发展阶段等等。在初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企业的薪酬标准都会有不同的模式。比如在企业的成熟期,公司的发展战略以稳定、“守业”为主,此时的薪酬机制也会比较规范。
另外,房企不同的发展目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薪酬的标准。一个立志成为一流房企的企业,需要引进核心人才,就必然会用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高价位来吸纳关键和核心人才,在薪酬机制的建立上会显得激进一些;而一个以稳定为主要战略的房企,通常其薪酬水平达到市场的平均值即可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而对于那些目前资金实力有限的小房企来说,可以通过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管理权限等来增强企业的吸引力,以弥补自身薪酬方面竞争力的欠缺。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完整的配套体系,薪酬毕竟只是稳定和激励团队发展的一个要素。
总体来说,对于哪种薪酬模式更科学合理,其实并没有定论。各个房企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与情况制定相对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让员工感到自己的付出与所得相匹配,才能促进其良性循环与不断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