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国房地产报
中国房地产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19,379
  • 关注人气:5,7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应对通胀

(2010-01-05 15:06:19)
标签:

房产

分类: 金融实务

环球速览
应对通胀


■中国房地产报  刘关/文

 

    复苏,还是通胀?这是刚刚过去的2009年最难明确的定义。
    2009年全球股市表现强劲,美国道琼斯指数累计上涨了1651.66点,创2006年以来年度最大涨幅;国际原油期货累计上涨80%至79.36美元;国际黄金走势如虹,一度突破每盎司1200美元……复苏迹象乍现,通胀即如影随形。
    刚刚过去的一周,应对通胀成为各国宏观政策的“规定动作”。去年12月28日,以色列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1.25%。这已是以色列第三次加息。
    数据显示,去年11月份以色列的通胀率已经达到3.8%,相比10月2.9%的数据持续上升,创下将近一年来的最高水平,并突破了央行1%到3%的目标区间。
    以色列央行称,该国近几个月的经济增长趋势良好,上调基准利率的决定是基于通胀环境做出的,目前以色列的通胀率正处于物价稳定性区间的上端,高于政府的控制目标。
    有分析人士表示,以色列央行借加息来宣示对抗通胀的决心,该国央行的利率政策方向已经很明显,今年还将进一步加息。更有机构预测,以色列央行将在今年年底以前将基准利率上调至2.5%。
    稍早时候——2009年的平安夜——越南政府宣布,其国内出现了严峻的通货膨胀。越南国家统计总局称,去年12月越南的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了6.52%。
    这一通胀率为去年4月以来最高,主要原因是大米价格高涨,推高了食品成本。同时,越南经济加速升温也推动了国内消费需求。
    越南总理阮晋勇表示,越南中央银行和整个银行业2010年的中心任务是落实主动和灵活的货币政策,以确保经济增长,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同时他要求,在确保今年经济增长高于去年的情况下,力争将通胀率继续控制在7%以内。
    越南和以色列纷纷采取加息策略,应对通胀,仅仅是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若不是因为经济危机的脆弱复苏,各个国家也许早就采取相关措施遏制即将到来的通胀。
    超级大国美国已经开始行动。上周美联储已经开始酝酿一些收紧流动性的新措施,这些试探性的“退出策略”显示,政策制定者对通胀的出现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去年12月28日,美联储推出的针对银行的定期存款工具提案,是以支付利息的“定期存款”方式,吸引银行把资金存入美联储。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表示,时机合适时,定期存款将是美联储采取的从经济中回收货币的多项政策工具之一。目前市场上超过准备金规定的过量储备可能逾1万亿美元。
    收紧流动性是美联储构建“退出策略”基础的关键步骤。而退出宽松货币政策,或者是经济复苏且可持续,或者是通胀来临。
    目前美国尚未感受到通胀压力。最新数据显示,去年11月份美国CPI上升0.4%,扣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与前一个月持平,表明通货膨胀依然受到抑制。美联储明确表示,新提案对于短期内的货币政策决定没有任何隐含意义,即排除了短期内加息的可能。
    虽然经济尚未完全复苏,但通胀因素可能会影响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决策。目前,美国向全球金融体系注入其廉价、充裕的流动性以及美元有序贬值的趋势,已推动投资者将资金投向资产市场,造成股票、债券、大宗商品等几乎各大类资产价格均大幅上升,致使许多国家面临极大的通胀压力。
    由于经济危机时,各国竞相投放货币刺激经济增长,全球远期通胀压力已经开始显现。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位处世界经济下游,将率先受到美元流动性充分之害。
    英国《经济学人》对此做了充分的论述。该刊撰文表示,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新兴经济大国政府选择、或被迫长期实施过于宽松的金融政策,造成了资产泡沫及其他经济扭曲的危险。但是,由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宽松,新兴经济体即使有意愿,也难以实行紧缩政策,否则将引来更多的投机性外国资本。
    分析人士表示,新兴经济体出现通货膨胀抬头与全球、特别是发达经济体进行的货币扩张密切相关。
    理由如下:其一,在金融危机过后,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迅猛,导致国际热钱流入迅猛,从而增强其国内流动性的充裕度。而且在救助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新兴经济体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避免经济的衰退,在此条件下,出现通货膨胀自然在情理之中;其二,全球货币的宽松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由于新兴经济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弹性较大,一旦经济出现复苏,资源利用的紧张状态就会显现,从而带动整体物价的攀升。
    上述分析很可能会成为2010年经济的发展路径。在通胀的压力下,经济结构的调整才刚刚开始,中国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也值得期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