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人治的转型
■中国房地产报 郭轩/文
似乎每一次危机,都会将一些原本神秘的公司突然抛向舞台中央接受公众的检视。今年年初的中新地产如此,现在的天誉置业也概莫能外。
提起天誉置业,即使在广州地产界摸爬滚打很多年的资深人士也会微微发愣,并不清楚其真实面目。
“天誉置业在广州的项目不是很多,基本上属于三四流的房地产公司。”广州一位地产人士如此描述天誉置业。
很难想象,作为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信息的公开程度会如此之低。正如中新地产一样,长达1年多的停牌,公司并没有给出一个能让投资者信服的理由,到事件全部爆发时,顿时陷入手足无措之境地。
众多的公司热衷上市,借助资本的力量做大做强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引入外部监管者,实现公司由人治向制度化管理、由内部人管理向公众管理的制度转型。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条件就是信息公开,与公司外部的相关利益者形成良好的互动。
再回到天誉置业的债务危机,公司的高杠杆率操作,导致资金链紧张,乃至被诉清盘,虽然都是其今日之危局的原因,但更深刻的原因是天誉置业已经从项目公司转型为上市公司,公司控制人余斌却没有完成从资本玩家到企业家的转型。
在广州开发天誉花园,使天誉置业淘得第一桶金。从2005年开始,天誉置业依靠收购烂尾楼盘,转让给外资机构的运作方式而迅速壮大,并进一步涉入开发领域,其触角也扩展至外埠。
但在公司业务扩张的时候,天誉置业的内部管理并没有紧随其上。
“天誉置业内部层级松散,管理混乱,决策中,实际控制人的个人意愿占据绝对优势,人治痕迹明显。”一位与天誉置业有过业务关系的广州地产界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
另外,天誉置业主业为商业物业,但其开发模式更接近于住宅。
众所周知,商业物业的开发周期都较住宅开发要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持续投入,但天誉置业在开发中,多个物业齐头并进,先期收入并不能弥补投入所需,就持续借入资金,使自身的资金链一直处于紧绷状态。
如果国内的宏观环境不发生变化,天誉置业很可能会等到收获期,将危机化于无形。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国内楼市一度触底,彻底打消了这种可能。“短债长投”的恶果也日益显现,稍有风吹草动就会陷入破产的深渊。
作为天誉置业的实际控制人,余斌呈现给外界的更是一个资本玩家的形象,在资产的不断置换间实现个人财富的飞跃。其直接掌控2家上市公司,一个就是内地上市的房地产公司绿景地产,另一个就是现在债务缠身的天誉置业。
“余斌给人直观的感觉不是经营公司,而是热衷资本运作。”上述广州地产界人士评价道。
天誉置业的清算危机,将给整个地产界一个深刻警示——无法完成公司的现代化转型,就不能崛起为一个持续经营、令人尊敬的房地产公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