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企业慈善呼唤“大腕”
■中国房地产报 葛东昀
最近在中国关于“慈善”二字最大的一笔数字是83亿元,最引人注目的模式是按上市公司管理运作的基金会模式,它就是刚刚成立的新华都慈善基金。尽管捐赠人、福建首富陈发树此前面临紫金矿业的减持获利调查,以及基金避税的“不专业”说法,但对于这项无论从程序还是初步表现看都是合法善举的举动,绝对比例的媒体都给予了认可与大面积报道。
对笔者来说,更耐人寻味的不是对基金背后动机的质疑,也不是对于这笔巨额数字不是现金而是有价证券的盘算,而是其他。因为笔者接到一个资深财经人士抛过来的问题:“你们那些房地产企业怎么不做点这种事?”这个问题让我纠结。
第一,“你们那些房地产企业”代表什么意思?因为我们是房地产专业媒体,所以说“你们”,而更深的意思是不屑与埋汰。第二,“这种事”是什么意思?有两种可能:一指慈善事业,二指做成陈发树这样的慈善模式。
笔者当时正沉浸于对慈善事业的推崇中,冷不丁被这个问题砸蒙了,所以回答不尽如人意:“房企没那么多钱嘛”。这个回答事后想想非常“欠扁”。第一,人家外界认定房企有很多钱的,甚至依旧是暴利,这样说只会增加“开发商走狗”的辨识度;第二,即使没有陈发树靠勤奋与资本市场运作生财的个人运道,房企靠行业运势发财的确也是事实,而且慈善不在于是首富与否。
事实是,笔者查阅了大量慈善记录,房地产企业在中国慈善榜上一直身影不断。即使是在房企社会责任探讨最激烈、房企被斥“财富巨人、纳税侏儒”的2005年,在当年“中国内地慈善企业家排行榜”上,从慈善家所属行业看,房地产业是中国产生慈善家最多的一个行业,为此,当年中华慈善总会还发起了“中国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现状调查”,力图以相对客观、公正的原则,就中国房地产行业在社会责任标准认知、具体责任承担等方面做系统的汇总和分析。而2008年,中国房地产企业及一些知名企业的董事长更是在慈善大奖上斩获颇多。
这不是辩护,而是客观事实。不敢说房企的社会责任如何如何,不敢说数额是否可以比肩其他行业企业,但是从有据可查的历史记录看,房企的确没有缺席慈善事业。所以,言必称“你们那些房地产企业”的人士应该翻阅一下这些数字,澄清某些误解。从而,关于“这种事”的第一个解读“慈善事业”,也就不存在“怎么不做点这种事”的问题了。
那么我完全可以把财经人士的话理解成“房企怎么不做点新华都慈善基金这种事”。这个问题问得好。新华都慈善基金将完全比照盖茨基金运作,但陈发树家人不参与,执行理事长唐骏领年薪。而“新华都慈善基金”的资金,全部为陈发树个人所持有的流通股股票,但不包括新华都。在陈发树之前,慈善家、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今年2月也曾捐出市值43亿元股份,打算成立股份制运作的慈善基金,而最终没有成功,因为曹德旺为福耀控股股东,需要牵涉的方面非常复杂。而这次陈发树不涉及新华都股份,经过两年筹备、层层审批,终把在中国很难成行的非公募慈善基金做成了。所以,这种慈善基金很难做。对于在慈善方面尚属常规途径的房企来说,尚需学习。
但是,这件事对于房企的最大启示是,这种把慈善做上了一个“档次”、一种级别的意识与举动,值得房企效仿。房企慈善途径多为直接捐赠、通过慈善机构捐赠和企业家自设基金,普通捐赠多为现金、物资捐赠。慈善无需留名,但留名也是大雅。零零星星的慈善之举没能为房企赢得社会美誉,那么为何不通过合作方式提升慈善级数呢?做出“大腕”级别的慈善事业,不仅是对慈善的最大最好解读,也是为行业做善事。
(作者系本报管理评论部主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