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交通海陆空“三跃进”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杨凡 北京报道
展开中国地图,不难看出海西经济区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的独特位置——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尤其福建省在海西区中居主体地位,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
“海西先行,首先在通。福建的优势在于通,不通什么优势都谈不上;海西发展在于通,没有交通基础设施的跟进,海西建设就不能取得良好成效。”有“卢海西”之称的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曾经说过。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5年来,福建省在铁道部和交通运输部等部委的支持下,与台湾及邻省一道,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大型海港、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了管网严密、四通八达的交通“大动脉”。
而随着海西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对台“三通”、城市间联结与城市自身建设上,福建省交通的大动脉建设更是进入了全面提升的时代,并且为房地产行业带来了无限商机。
闽台对接,“三通”先行
与台湾隔岸相望的地理位置,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服务祖国统一大业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立足点。在国务院的要求中,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两岸直接“三通”的需要,也因此成为福建省的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福建省的规划中,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主要的途径便是通过增设直接往来货运口岸,推动直接往来货运航线延伸到台湾本岛,推动闽台空中直航等实现。以此提升“小三通”黄金通道,打造“大三通”立体交通体系。
空港方面,福建在已拥有福州、厦门2个干线机场和晋江、武夷山、连城3个支线机场的基础上,正着手三明、莆田等机场的前期工作,争取开辟海峡中路新航线,到2010年吞吐能力将达2000万人次以上。
“我基本上每个月回台湾一趟,从工厂出发经金门搭飞机,只要两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台北。两岸交通同以前相比,已经非常方便了。”厦门钢宇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明宗说。
海港方面推动海上直航的动作更为频繁。不久前,福州—台北“海峡快捷走廊”海上航线项目签约,到明年1月,“海峡快捷走廊”将建成通航。届时从福清直航台北,单程只需2.5小时。相关负责人称,这将有助于两岸居民形成“朝发夕归”的一日生活圈。
融侨集团董事局主席林文镜先生认为,两岸一日生活圈将成为现实,海峡西岸经济区愈发成为台湾产业外移的最佳承载平台。
此外,今年7月13日,“新金桥Ⅱ”客滚轮直航基隆港,标志着福州实现了对台客运直航的首航。相关人士透露,福州对台客运直航有望在年底实现常态化。
据悉福建省在港口建设的投入将达近500亿元。厦门、福州、泉州等沿海港区将规划一批较大的直航口岸。到2010年,全省沿海将形成2个亿吨大港;到2012年,将形成3个亿吨大港,港口经济在海西建设和两岸“三通”中的支撑和平台作用更加凸显。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更在7月份表态,对闽台“三通”继续予以特殊扶持。将集中力量加快海峡西岸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强福建与周边省份包括对台的通道衔接,加快推动京台高速公路延伸至台湾的路线规划建设。
这意味着,不久后,从福建只需2个小时,我们就可以到达对岸的台湾。
城市联盟,联珠成串
截至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规划,涵盖台湾海峡西岸,包括福建福州、厦门等9城市,浙江南部温州等5城市,广东东部梅州等5城市和江西上饶等4城市,共计23个城市在内。
处于中心位置的福建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福建出省的铁路只有一条时速60公里的鹰厦线,交通“短板”极大限制了福建的发展。
但过去5年来,福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达到千亿元,超过1949年至2003年的总和;高速公路建成了主干网,通达所有设区市,并形成了以福州、厦门港为起点通向内陆的两条主通道;福建沿海港口被确定为全国5大沿海港口群之一。
而这些交通干线把海峡西岸经济区20多个城市,以及长三角、珠三角,还有东南沿海10多个城市和20多个港口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8月23日,一列和谐号动车组沿温福铁路驶入福州火车站,这是福建省兴建的第一条双线电气化、时速250公里的高速铁路。
“随着温福、福厦铁路今年开通,福建铁路将从单向、低速状态进入快速、全面发展时期。”福建省铁路建设办公室主任俞开洋说。
一组数据可让人感受因此带来的快捷方便:温福铁路通行客运后,福州到温州只需2个多小时,福州至上海只需5小时。待到东南沿海铁路全部建成通车后,福州至深圳只需4.5小时,福州至厦门只需1.5小时。
伴随着温福铁路开通,福州温州商会的一些会员企业开始联合起来在福州市中心承包建设酒店。之前,这个商会80%的会员在福州从事商贸,很少涉足大型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2009年年底福厦铁路将投入试运营;2010年上半年龙厦铁路将投入运营,2011年底向莆铁路、厦深铁路将基本建成。这5条快速铁路干线建设,掀起了海西第一轮铁路建设高潮。
同时,新一轮十大铁路项目也已正式启动建设,到2015年最终将形成6000公里的“三纵六横”海西铁路网,形成九个设区市的快速铁路环线和快速铁路进出省通道。
与此同时,福建高速公路建设实现了新跨越,总里程6100公里的“三纵八横三环三十三联”海西高速公路网正在加快建设。它将连接邻省11个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有17个高速公路陆路出口通往相邻省份,其中通往长三角6个,通往珠三角4个,通往中西部地区7个,并留有若干个出口通往台湾。
步伐仍然在加快,福建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十二五”取得实质性突破,力争5年投资超过2500亿元。
城建兴起,凸现机会
从总量来看,海西经济区目前共有人口6000万至8000万,去年GDP规模在1.8万亿元以上,预计到2020年接近或达到4万亿元。
在今年福建地产界的一次论坛上,在场的营销总监们确认,福州、厦门等地地产项目中境外购买比例基本在60%左右。
因此,以交通运输建设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给福建本土的城市发展商们带来更多的机会。
随着福建省高速公路网的建成,将形成以福州和厦门两个国家级交通运输枢纽为中心的海西“半日交通经济辐射圈”,以及涵盖江西和浙江西南部、广东东北部、湖南南部等地的“一日交通经济辐射圈”。这必将带动更多的需求人群在两地置业。
与此同时,城市内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进入了高潮。福州地铁1号线(南北线)日前已列入福建省预备重点项目,福州将由“平面交通”进入“立体交通”时代;6月,厦门一条海底隧道全线贯通,与周边跨海大桥相呼应,将助推厦门从海岛走向广阔的海湾腹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向北,不远的将来,厦门的轨道交通可望与泉州相接。
“随着海西区建设的展开,该区域将有多个行业陆续迎来发展机遇。受益行业包括建材、工程机械、房地产等。”国泰君安策略分析师翟鹏表示。
以福州为例,今年上半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3.4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0.3%,半年完成投资额为历年之最。
福建本土房地产龙头企业特房集团副总经理施少雄日前表示,厦门作为海西新一轮发展的中心城市,将来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加强,发展潜力无可限量。
同为龙头企业的联发集团,其董事长王宪榕亦表示,在如火如荼的海峡西岸建设中,联发不会缺席,要努力发展成为具有相当经营规模和稳定经济效益的区域性知名集团公司。
事实上,联发集团大股东建发股份日前刚刚被联合证券评价为“两市最实质的海西题材股之一”。其董秘林茂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形成对厦门最大的影响在于基础设施领域,短期来说对房地产影响最大。”
专访
海西交通改善
带动商业地产率先发展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杨凡 北京报道
杨少锋,福建人,是目前活跃于房地产市场的专业地产经纪人。多年来在福建、北京等地市场一线奔波,亲身感受到不同经济区域内“地产气候”的差别。在访谈中他表示,海西经济区的发展首先将带动商业物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福建本土地产商应在观念、运营和人才储备三个方面做好准备。
中国房地产报:关于交通发展带动地产行业发展已有共识,在海西经济区,这种带动作用是通过什么样的链条传导的?
杨少锋:交通提升带来物流业的飞跃发展,从而带动往来商旅的增加。同时,随着内地对台商贸企业将生产基地逐渐转移到海西,以及台湾企业逐渐进入海西,以福州和厦门为主的海西各城市将逐渐具备极为强势的经济辐射能力。
由此产生的后果是,更多的商务人群进入这个城市,同时福建及周边其他地区的外来人口向中心城市靠拢,首先带动的是城市写字楼、商业物业的需求增加,以及租赁业务的繁荣所带来的城市地产投资价值的提升。
中国房地产报:商务人群以及高端人士的进驻,对于海西住宅市场会产生哪些影响?
杨少锋:对商业物业的需求增加,必然会同时带来对酒店式公寓等形态住宅的需求,同时,开发商必须有能力建成中高端的住宅,以满足来自境外以及国内其他城市高端人群对住宅的需求。
中国房地产报:既然如此,当地房地产商有没有做好准备?他们需要面对的挑战是哪些?
杨少锋:就我的了解,福建当地的很多地产商并没有做好准备,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海西经济区对当地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乃至于对整体区域的影响都没有完整的认识。当前海西经济区的状况与珠三角发展初期的状况很类似。
就当地房地产商来说,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是否具有国际化的视野,能否尽快提升运营管理水平,能否尽快建立起与未来市场需求匹配的人才队伍。这也会是关系福建地产商未来洗牌的三个关键点。
国际化的视野是指,之前主要满足当地人口的需求,那么现在能不能突破区域地产商的固有观念,了解世界的和国内的地产理念、先进产品和配套等。运营管理水平也要更加规范、专业。目前,他们最大的问题在于高端人才的缺乏,福建企业的员工队伍主要以当地人为主。
是不是能够理解更广泛地域的客户需求,是不是能够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要求,本土地产商想要向全国级地产商迈进,必须在这三方面有所突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