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东风引爆海西地产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宋振庆 北京报道
2009年5月4日注定是海西乃至祖国统一进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时间节点,这一天,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自2004年起步,海西从区域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从地方决策上升到中央决策,可谓“五年砺一剑”。海西建设在全国人民的瞩目下,正意气风发地迎接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
随着周边温州、汕头等城市的纳入,海西经济圈在全方位扩容、两岸“三通”大背景下多行业的互助合作,迅速引爆了交通、土地、信贷、资本等方面的多重利好,在“海西建设”的惠泽之下,一个全新的概念——“海西地产”正以昂扬之姿,走在区域产业发展的最前列。
增长极助力大地产平台
在区域经济理论中,增长极理论最受人关注。即经济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而是首先出现在一个地点。各地积极培育增长极的一个重要原因即经济要素或资源是稀缺的,集中使用比分散使用效果要好。
在区域经济专家看来,海西建设同样适用增长极理论。由于海西经济区的范围较大,准确地说是一个合作区和规划区,不可能同时快速发展,因此只能选取范围很小的一到两块区域,给予重点培育,使之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从而在短时间内集聚大量的经济要素,成为一个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因此,专家们建议海西经济区也应实施增长极战略,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体制创新,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台商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投资者来区内投资。
从理论上讲,一定区域范围的经济区总是和一定规模的经济中心相联系。作为城市化发展的崭新形态,城市群是一个具有紧密内部结构的有机体,具有单个城市所无法比拟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优势,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
因此,建设海西经济区要把海峡西岸城市群的构筑、发展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紧密联系起来,促进这一区域经济实力的提高,并通过城市群的联动发展,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海峡西岸经济区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区域内城市群的空间聚合状态、中心城市的定位、各城市群及其内部的分工与合作。
海峡西岸城市群比起长三角和珠三角来说城市数量较少,城市规模也较小,其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并不大,自然,对台湾的影响也较小。如果城市群中各城市的联系加强、实力提高、影响扩大,就不仅可带动经济区的发展,也能对台湾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的范围将不断扩大。
因此,我们有望看到一个由海西众多实力城市组成的城市群的集中发展,而其中,房地产和基建则成为这个群落膨胀的最强劲动力。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牛凤瑞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的,需要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调动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并且通过依托大城市、特大城市完成资源要素和人的聚集,从而形成集中的增长点。在此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住房的建设和改善,依然是未来中国投资和消费升级的主体。
在增长极和城市群打造的背景下,土地、信贷以及其他相关资源可能会在海西经济区统一流动,从而形成一个跨城市的区域性地产大平台。
事实上,这并不是海西一个区域的“专利”,而是中央“以区域振兴带动整体经济复苏”目标的具体体现。今年5月前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国务院连续批复了3项重大区域发展举措,区域发展调整政策之密集史无前例。借助区域振兴以点带面,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这正是中央继续推进4万亿投资拉动效应的新思路。在此过程中,土地价值格局易位,基建、产业投资取向调整,将直接牵动房地产业的神经。
区域规划为地产开路
“地产未动,交通先行”,交通建设显然是海西地产规划乃至整个海西经济区建设的首要一环。
奥运交通建设给北京楼市带来的推动作用有目共睹,而以海西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福州为例,交通网的铺开将会把福州楼市的辐射效应进一步延展。五四北、金山、大学城、城门等新区板块的产生,使大福州滨江滨海城市的建设骨架已初具规模。据当地数据显示,福州市区每年需新建住宅410万~530万平方米,房地产业竣工面积应维持在550万~700万平方米,每年约需4000~5000亩土地。因此也难怪今年福州的推地如此迅猛,万科、世茂等嗅觉敏锐的地产大鳄纷纷进驻,希望能在海西地产的崛起中分一杯羹。
可以预计,海西地产的兴起将基本与海西交通网的建设同步,在以厦门、福州等重点城市为中心所辐射的区域内,将掀起一股地产开发的新热潮。
同时有迹象显示,自今年年初开始,银行业就已加大对海西区域经济建设的支持,通过引入省外资金、调剂信贷规模、发展信贷替代产品等方式为福建省项目和企业增加融资超过600亿元,银行业授信实际增加额更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随后,今年4月23日,为加快建设海西“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福建省交通厅与中国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就2009年至2012年期间共同推动福建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达成全面合作协议。福建省交通厅获得农行提供的300亿元授信额度,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福建省交通厅与国家开发银行也就2009至2012年建设项目开展各类意向性授信和融资合作,合作额为100亿元。
信贷资金的涌入为海西地产腾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作为著名的侨乡和民间资本涌动的乐园,民间资本将成为信贷资金无法普照之处的有力后援。
一直以来比较尴尬的是,由于福建省相比于两个近邻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无论是台湾归来的侨商还是本地的闽商,都倾向于投资另外两个区域。随着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投资前景无疑将更加广阔,加上福建省政府的鼓励闽商回归政策,大量的闽商、侨商和台商以及各路外资已经敏锐地感觉到这片热土的魅力以及房地产投资的高收益回报,纷纷策马扬鞭杀回海西。
充裕资金的支持总是伴随着楼市的火爆,海西经济区资金的汹涌将成为地产开发商进军这个区域的有力推手。因此,众多洞悉商机的开发商早已瞄上这片热土,几年前就已安营扎寨布下棋局。除万科、世茂这些“外来和尚”在起劲地念经外,本地开发商也不遑多让。
提及本土地产豪强,建发集团是众多市场分析人士在海西建设中最为看好的“潜力股”之一。作为贸易和地产齐头并进的劲旅,建发集团有望在多元化的发展中获得多重收益,在众多市场人士看好建发集团时,也自然将目光投向建发地产近日推向市场的“建发·半山墅”,其建筑风格、开发理念等已经成为厦门楼市的热议话题。当地房地产人士认为,在海西经济区的地产开发中,“建发·半山墅”项目有望成为标杆性建筑,带领海西地产开发水平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地产界“海西力量”的崛起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在今年博鳌房地产论坛上,“2009中国风尚大奖颁奖盛典”60多个奖项中,海西地产军团7家房企、楼盘获得殊荣,获奖数额占总量的1/8,以独占鳌头之势成为现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中一个地产新锐不能不提,世欧地产作为海西地产的新军,以“世欧上江城”和“世欧彼岸城”迅速奠定了自己的行业地位,并在近日代表福州本地房企赴台,参加台湾建筑界最负盛名的“中华建筑金石奖”评选活动。
在福建省的实施意见中,“千方百计促进就业、打造产业集群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这几项基本方针也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海西未来的房地产格局。专家认为,这几项方针之间相辅相成,旅游产业和产业集群的打造促进了就业,同时招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并提升了整个海西区域人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同时旅游度假村、产业园区的建设也让开发商有了大片的用武之地。这些不仅为海西房地产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最基本的支撑,也提升了来到海西参与地产淘金的开发商们的信心。
“北方经济中心”的建设成就了天津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和一个个体量惊人的造城计划,“国际金融中心”的打造让上海房地产市场着实又火爆了一次,区域经济中心的发展对于区域内房地产市场的提升作用毋庸置疑。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春风,海西经济圈的房地产建设几年来一直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并随着建设的步步推进,为这个崭新区域的腾飞插上了双翼。现在,政策再明朗不过了,也该是为地产项目供应紧缺问题“解套”的时候了,在海西经济区内,新一轮地产开发的热潮正在到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