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三大辐射圈畅想
■中国房地产报 刘辰/文
有了《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这个催化剂,不但会加速闽台两岸产业的深度对接,更将促进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的转型升级。
如今,海西经济区已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发展区域,面临难得的新一轮发展机遇。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涉及闽浙粤赣的海西经济区,却是由“一帮穷兄弟”城市组成。在区域范围内的20个城市中,GDP最高的泉州只有上海的五分之一,与经济区的“富人”城市形象相距甚远。
据统计,该区域去年GDP最高的泉州只有2705亿元,最低的鹰潭仅为257亿元。“作为经济区,海西发展还需要时间,更需要外界的大力支持。”浙南某市一位发改委官员说。
尽管海西经济区还只是一个概念,却已经引起周边城市的极大关注。“它们都有意打‘海西牌’,想尽力在招商引资、争取国家项目上分得一杯羹,新一轮白热化竞争必将来临。”上述浙南某市发改委官员说。
中心发力,周边竞合
翻开福建城市群规划图,可以看到一线两极的发展设想,即在南北形成福州大都市区和厦泉漳大都市区,做大城市规模,整合港湾资源、区港联动的设想也正在变成现实。
核心城市实力偏弱,兄弟城市差距明显,海西“点、带”结合的区域发展模式必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对此,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杨益生说,海西经济区的总体经济实力,显然难以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但它的战略意义重大,是衔接长三角、珠三角,形成中国沿海经济带的关键区域,今后潜力无限。
有关专家对本报记者指出,从这些年的实践看,带动整个海西建设,要依靠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要依靠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就要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和福州省会中心城市的重心辐射作用。
尽管福建中心城市的实力这几年持续增强,但支撑能力仍较弱,特别是沿海一线港口的枢纽作用,还有相当大的潜力没有被挖掘,对省内县域经济和周边省份相邻区的辐射、带动不够显著。
在中央赋予的福建新定位下,福建的中心城市正在积极寻找新感觉,再创新优势。
在福州,城市地铁建设规划今年6月获国务院批准,福州将建快速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在拥有300万人口的中心城区,沿线可串起金山文体中心、海峡国际会展中心、海峡奥林匹克中心等一批现代化的大型公共设施,并将新老城区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福州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在海西布局中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而厦门则与漳州“同处一个湾,共饮一江水”,而今福建要建设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这把厦门、漳州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放在了一个新起点上。
“这主要得益于中央支持。”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认为,海西经济区的20个城市整体经济偏弱,“完全凭借自身条件,已不具备和沿海大城市的竞争底气。”
福建的各个城市都在精心谋划着自己在海西新一轮发展中的新角色。
这其中,泉州以加快产业、港口、城市发展为重点,建设海西先行先试试验区、全国重要的台资密集区、海西东出西进的重要通道、海西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和海西文化旅游中心。
杨益生认为,今后海西经济区将形成3个辐射圈:以福州为中心向北辐射,以漳州为中心向中西部腹地推进,以泉州为中心向南辐射。
GDP产值最高的泉州,也吸引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注意。中骏集团、世欧集团都曾公开表示,2009年~2010年,会将发展重心锁定在泉州。
而莆田,则要建设湄洲湾的港口城市,提出建设海西的重要增长极、海峡西岸重要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交通枢纽。
龙岩则大做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文章,利用厦门、漳州的港口优势,深入研究以厦门为龙头的闽西南产业分工与协作,找准自身在开放格局中的产业定位。
提升制造业与IT业优势
陈建军认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海西具有扩散能力强,而集聚功能比较弱的特点。
这是经济区发展的一把双刃剑,在产业对接上,现在留给海西的空间并不大,经济区要想和长三角、珠三角平起平坐,需要创造一个中国区域经济的奇迹。
在《意见》中,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之一是“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近年来,福建三大主导产业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
信息产业方面,福建5年平均增速超过20%,销售收入去年已达3100亿元,依托福州、厦门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5个省级高新区的建设,以戴尔、冠捷、华映光电、新大陆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企业组成了从福州到厦门的IT产业集群。
被称为“工业之母”的装备制造业,近年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总产值7年增长了5.5倍,去年已达2592亿元。
石化产业更是由弱变强,去年产值超800亿元,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在首届海峡论坛期间,牵头“台湾石化专区”项目投资的台湾石油化学工业同业公会总干事谢俊雄表示:“两岸在石化产业上的合作,预计将使大陆石化产业规模和实力在2015年左右跃居世界第一位。”
专家表示,《意见》是从国家战略层面上对我国东部沿海进行新的战略分工,意义非同凡响。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聚集、发展,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日渐成型。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周联清说,福建即将出台并组织实施12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实施方案,既立足当前保稳定发展,又注重长远促结构调整。
“具体而言,福建省将重点发展钢铁及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光电、消费电子、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建材、轻工、纺织、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
福建省科技厅副厅长何静彦则认为,要以福州、厦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泉州、漳州、莆田、三明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厦门、福州、泉州台商投资区等为重要载体和辐射点,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为核心,促进创新资源和高端产业集聚,促进闽台高新技术产业交流合作和融合。
对台合作升级
据统计,今年福建实际利用台资已占大陆的25%,而2001年该数字仅为4.3%。
“在对台经贸方面,海西具有最大的优势——地缘优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巫永平认为,特别是在“大三通”之后,海峡运输时间大大缩短,几个小时就可以跨越台湾海峡。而这个优势,是珠三角和长三角所不具备的。
在这个基础上,福建对台临港工业、石化产业和海峡旅游等都有极好的发展空间。
据福建省信息产业厅厅长卢增荣介绍,通过承接台湾信息产业的转移,福建省信息产业目前已拥有计算机和网络产品、移动通讯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等3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更为传统制造业安装上“大脑”,成为先进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布局大陆已是台湾信息电子产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5月19日,在福州举办的海峡经济区高层研讨会上,台湾电机电子同业公会副理事长郑富雄说。“两岸进一步合作,两岸光电变成世界产业龙头,应当不是很困难的事。”目前在世界排名前30多位的光伏电池生产企业中,台湾有4家。
截至2008年底,福建省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764家,合同外资133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40亿美元,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台资企业在大陆六成以上的研发中心、近六成的营运总部设在福建。
可以说,闽台产业深度对接,不仅大大提升了福建的经济实力,也为台湾的发展创造了最佳机遇,促进了两岸互利共赢。
2009年2月,福建省经贸交流考察团带了22个重点项目赴台,带回合作项目31个,主要涉及石化、机电、电子、光电、信息、钢铁、食品制造、金融、物流等产业。
“下一步将提升台商投资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载体作用,以信息、石化、机械、船舶、冶金等产业为重点,密切与台湾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系,加快推进泉港石化、东园电机、义联钢铁等一批先进临港工业和特色产业项目的落地开工,加快建成友达光电、冠捷等一批研发中心,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进福建省制造业在更高层面上参与国际竞争。”福建省外经贸厅厅长杨彪说。
卢增荣则表示,福建将加大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力度,重点吸引平板显示、LED、太阳能光伏、汽车电子等项目对接,推动两岸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动漫、企业信息化服务商等信息服务业合作,促进福建省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我们正在实施‘千名台湾退休IT人才引进计划’,争取成为‘海峡两岸IT人才交流与合作示范区’、‘海峡西岸软件服务外包示范区’和‘闽台IT桥梁工程示范基地’。”卢增荣说。
目前,闽台经济总量差距在逐步缩小,福建GDP已从1981年相当于台湾的12.9%提升到了2008年的39.8%。“这是海峡两岸经济融合的一个契机。”杨益生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