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行动,是时候开始了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吴林 北京报道
北极冰山崩塌,20年间融化的面积相当于5个英国版图;南极冰盖退缩,白色的冰面变成黑色海面;憨态的北极熊和企鹅不知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出现在环保题材电影中的一幕,时刻提醒着人们,气候变化这一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是如此沉重。
如果你觉得南北极太过遥远的话,科学家会告诉你,一旦冰层融化,就连北京和上海也会被淹没在汪洋大海中。
现在,我们先把目光投注在现在,而不是未来,一起到中国的南部。今年六七月的持续强降雨,使得广西、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
在中国的宝岛台湾,暴躁的台风“莫拉克”带来泥石流,一个村子的人几乎全部被活活掩埋。
这不是纯粹可用“自然灾害”可以推脱责任的悲剧,专家指出,全球变暖正是越来越频繁的风灾水灾的自然原因之一。而已经取得共识的是,全球变暖主要是因为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带来的。
当我们依然沉迷于现代科技所带来的物质享受时,不断逼近的危机却时刻催促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面对千疮百孔的人类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从绿色建筑开始
从去年开始,气侯组织低碳建筑项目高级顾问陈栋就成了老师。他一次又一次地在开发商的聚会上讲课,向众人传播低碳生态地产的理念。
作为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发起成立的非政府组织,气候组织正在中国运作低碳生态建筑项目。其中蕴含的深层次意义是,“建筑能耗对于节能减排的意义实在是太重要了!”
气候组织的调查研究表明,建筑能耗约占全球终端能耗的40%,并排放相似比例的二氧化碳。只要简单地提高建筑能效,全球在2010年可以减排7.15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预计的2010年全球排放总量的27%。
在世界范围内,绿色建筑已成为通行的理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德国房地产界就开始了绿色建筑的初步探讨。现在,德国房地产界已将重点放在建筑的整体能源平衡上,不断开发可以调整建筑能源结构、降低建筑能耗的新技术,并在政府支持下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到办公和家居建筑中去。
不少发达国家也根据各自特点,按照绿色建筑的理念进行了实践示范。一些非政府组织也纷纷将目光投注于建筑之上。比如克林顿基金会,一直致力于预防艾滋病和扶贫,但2007年该基金会却开始资助既有建筑的改造以及对生态建筑的促进。
在中国传播绿色
与世界潮流相比,中国绿色建筑的步伐却显得有些迟滞。
直到2006年6月1日,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式开始实施,才廓清了原先“绿色建筑”模糊的概念。
而第一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则是2008年8月才公布的。在此之前,虽然标准已出,但由于没有可供借鉴的案例,绿色建筑在开发商的眼中依然很抽象。
“从全国范围来看,符合国标的绿色建筑只有十几个,住宅更是不出十个。”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绿色与生态建筑研究中心常务主任孙大明称。
而陈栋发现,在他与众多开发商的接触中,除了万科、锋尚、远大等个别企业外,大部分开发商都不了解建筑与低碳的关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中国住交会和中国房地产报联手打造的“CIHAF中国之家”应运而生。
“是时候在建筑行业掀起一场绿色风暴了!”中国住交会秘书长单大伟的话掷地有声。
“CIHAF中国之家”的绿色邀约
这是一张邀请函,用绿色的再生纸制成,贴近它,你会闻到一点点阳光的味道。我们愿意把这种味道称之为“希望”。
如果你是一位被上面描述的种种可怕的未来景象触动的开发商,请加入我们。诚如我们提到的,通过建筑的节能降耗,我们可以进行自我救赎。也许,你会感觉绿色建筑离你有些遥远,但事实并非如此。哪怕你是来自一个小镇,绿色建筑同样具备了无限的可能性。
别忘了,你的身边始终有“CIHAF中国之家”的支持,这是一个国内绿色建筑顶尖的专家团队,他们可以因地制宜,从经济性、舒适性、领先性几个角度出发,提供一个最适合现实情况的绿色方案。
如果你是一位节能部品的生产商或供应商,或许你曾经为推广不畅而烦恼,那么,请加入我们。在我们为各地开发商提供的绿色方案中,真正的好产品总能找到用武之地。
在通往绿色的路上,只有我们一路同行,才能直达光明的彼岸。那么,从今天开始,从这一刻开始,让我们携手共进!
疑问
一位工程总监的“申绿”日记
■中国房地产报 吴林/文
第三次,张帆差点和老总吵了起来。
两年前,毕业于国内一所重点大学建筑学院的他告别大都市,回到家乡山东文登,很快进入当地一家开发企业工程部。一年以后,他升任工程总监。
这几年,不少国内知名开发企业到文登拿地。如何在大企业的“入侵”下保持“地主”的优势,是张帆考虑最多的问题。
几个月前,他向总经理建言:“要提高新开发楼盘的品质,需打造绿色建筑。”
“你告诉我,这要花多少钱?”老总一句话就让张帆噎住了。
学了五年建筑,张帆接受了不少建筑节能的理念。不过,很多案例都来自于建筑节能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而在国内,使用节能技术较多的基本是公共建筑,住宅项目比如锋尚、MOMA都是高档项目,成本体系并不适合当地房价。
然而,大学时曾是学校环保协会成员的张帆并没有死心。回家两年,很多事情触动了他。他看到有人买了车,哪怕是十来分钟的路程,也要驾车前往;冬天暖气太热,办公室的窗户总是敞开着,他一关上又被打开;家人也嘲笑他“夏天少开空调”的迂腐行为,抛下一句“能享受干嘛不享受”。
因此,他决定先对老总进行一次节能大普及。在描述了一番国家的节能形势后,他对总经理说:“那至少要按国家的节能标准去做吧。”
“谁说我们的楼盘不照标准做?国家要求做保温我们就做保温,至于是买好材料还是孬材料,自由度很大嘛。节能50%还是65%,谁说得清楚?凭咱跟监理、验收部门的关系,没有问题!”“小伙子,要注意成本控制啊!这年头,谁的生意都不好做。”总经理语重心长的一番话又一次让张帆无语。
思量了很久,张帆决定从营销角度入手,说明绿色建筑能够提高楼盘的售价。
但总经理却显得很不耐烦:“地段、外立面、绿化环境,人家都看这个,谁管它什么绿色建筑?”
从总经理办公室出来,张帆有点灰心。早在决定回家的时候,同学就劝过他,用的是那句老话:“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这一刻,他的体会尤为深刻。
“还要和老总谈第四次吗?”他不知道。
解惑
走出绿建的“两高”误区
■中国房地产报
吴林/文
在楼盘销售以广告轰炸和概念炒作盛行的年代,“绿色建筑”也毫无例外地成为房地产商们朗朗上口的新词儿,以至于让人们误以为绿色建筑就是高档建筑。诚然绿色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但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格和高成本。
绿色建筑高不可攀?
国内绿色建筑的示范项目,多集中在公共建筑领域。而无论是LEED还是“绿标三星”,都让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开发商觉得高不可攀。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工程设计所所长栗德祥却看到,很多建筑进入了星级门槛,能耗却依然较高。
因此,他提出了“绿色化”和“常规化”的概念,认为“应把绿色建筑的普及看作是一场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实践扎扎实实、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建筑运动”,建议“加强对于绿色建筑运动的共识性、科学性和普适性”。
栗德祥呼吁,在设置“综合奖”(星级认证)的同时,更要设置各类“单项奖”以鼓励那些在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当地条件采用一至几种关键性的绿色建筑技术,达到节能减排效果的实践案例。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浅绿、中绿、深绿建筑多元共存,城市总体逐步由浅绿向中绿、再向深绿持续演进的局面,最终将实现绿色建筑常规化的境界。”
他认为,“实现绿色建筑常规化的境界是可能的,而且不会太遥远。”在他的憧憬中,未来所有建筑都是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已成为每个建筑师必备的专业基本功,偶尔出现不节能环保的建筑将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
绿色建筑=高投入?
在接受开发商关于绿色建筑的咨询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绿色与生态建筑研究中心常务主任孙大明常被问到几个问题:绿色建筑要花多少钱?我们要做哪些工作?这些工作我们能做到吗?
短短几年,绿色建筑不仅成为世界的潮流,也成为中国的潮流,很多开发商表示出开发绿色建筑的兴趣,可是他们的认知却停留在浅层面。
孙大明表示,一些开发商以为开发绿色建筑意味着成本的大幅度上扬,“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他和同事做过一个调查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课题,发现符合绿标一星级的建筑,增量成本在每平方米100元以内,绿标二三星级建筑的增量成本也只不过在每平方米200~300元的范围内。“在有的县级市开发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甚至只有每平方米50多元。”
而如果考虑到这些增加的成本,可以通过后期维护费用的减少来回收,其价值就会凸显。
栗德祥也不赞同绿色建筑要进行高投入。他认为,要考虑货币中也含有碳排放要素,减少投资也是碳减排的一项措施。“事实上,最重要的是看能耗指标、减排指标是否真正降下来,这是决定性的。”
从目前来看,中国的绿色建筑后期评价体系还是个薄弱环节。因此,在去年“CIHAF中国之家”的设计中,他就提出通过模拟计算,得出不同使用情况下碳排放减少的情况。这样的计算还有一个积极的意义,就是通过直观的数据去指导业主进行行为节能。而这同样是绿色化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