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专家访谈系列之二
冯长春:土地放量忌盲目扩张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魏洪磊 北京报道
前一段时间以来全国的土地市场颇为热闹:一方面热点城市诸强争地,地王频出;另一方面,一些冷门城市却是不温不火,拿地的开发商也多以底价成交。针对土地市场近期所呈现出来的一些特点,本报专访了北京大学不动产研究鉴定中心主任、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冯长春教授。
中国房地产报:目前全国土地市场上明显呈现“冷热不均”的现象:北京、上海乃至杭州、苏州等城市“地王”频出的现象已经持续了将近两个月;而在很多二、三线城市,土地市场仍然供大于求,甚至连天津这样的城市在6月份成交的40块土地全部为底价成交,您如何看待这种不均衡的现象?
冯长春:对于一线城市,土地市场过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开发商对市场前景看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土地供给不足。尽管一些城市土地供给的总量很大,但没有形成有效供给。大面积出让的土地被囤积了,没有进入开发环节,最近国土部门严查“地王”的行为也充分说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当然城市中心区域的优质土地有其稀缺性,而我们土地储备的一级开发周期太长,政府资金投入不足,这也是造成供给不足的原因之一。
中国房地产报:那么在您看来,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冯长春:我认为解决的方案有两个:首先,在地块出让时可以化大为小,政府和开发商开发的难度缩小,周期变短,也能有效抑制开发商囤地的行为;其次,开发商在土地一级开发上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把公共配套设施交给开发商去做,减轻政府部门压力的同时,也实现了土地的增值。另外要解决政府资金不足这个难题,可以考虑发挥金融的作用,拓宽融资渠道来加快土地开发。
而二、三线城市土地市场的现状,从大环境上看,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发商对这些城市潜力的认知。对于这些城市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城市本身要有好的定位,就是怎样才能因地制宜地发挥出自身的优势,而不是盲目扩张,比如北海,它的旅游资源很丰富,但前些年这个城市并没有一心做旅游地产,既要发展这个产业,又要发展那个产业,结果是什么都没发展到位;另一点是城市要有好的产业才能对开发商有吸引力,在这方面义乌是个好的范例,它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对当地的房地产市场是极大的促进。
中国房地产报:在北京的土地市场上,通州、大兴等区域近期都有突出表现,这种从立足城中心到大力发展周边的变化,已经成为一线城市和热点城市未来的趋势。但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出现了冷热不均衡的现象,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城市化进程中又该如何避免这一现象产生?
冯长春:这种“郊区化”现象,是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纵观这一过程,出现了从“被动郊区化”到“主动城市化”的转变。
前者主要表现为工厂的搬迁和城市的改造,大量人群因为工作地点的变更或房屋拆迁,而被分流到郊区,这一过程是被动的;后者更为主动一些,是市场作用的结果,郊区的房子价格和租金更便宜,因此很多公司和个人选择了非中心区域。
以北京为例,目前其建设方式已经从“铺大饼”方式过渡到集中建设,比如确定了几个新城来重点发展,像通州、大兴、房山、顺义等,都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西方一些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经历了从“睡城”到“卫星城”再到“新城”这样三个阶段,我们也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所谓“新城”,对中心城区的依赖性没那么大,相对更独立。目前北京也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住在城区里,但去“卫星城”上班,这和西方国家正好相反,比如大兴黄村的例子就很典型。在城市扩张的浪潮中,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比如说解决了快速交通问题,上面这种现象就可能不会再发生,人们可以用时间换取空间,新城的吸引力会更大。
在郊区大面积推出土地,必须注意不能盲目扩张,基础设施要跟上。
中国房地产报:您在北京曾做过多个区域的城市规划工作,根据您的了解,北京中心城区的土地是否已经消耗殆尽,开发商的主战场是否需要战略转移?
冯长春:北京的存量土地还是有的,但潜力并不大。目前北京主城区还有一些旧城改造项目,尽管地段不错,但开发强度大,受到的限制较多。另外早期划拨的一些地,也有变为可开发用地、重新入市的可能,但需要协调的问题比较多,比如土地用途的变更需要经过国土、规划等部门的核准。
就全国来看,大城市发展郊区,小城市做强主城区,这是主要的发展思路。在很多小城市,土地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竞争手段,比如河南某个小城市提出“零地价”,以此吸引开发商和投资者,但这些手段都是权宜之计,一旦开发形成规模后,土地必定要增值。那时就是这些小城市的机会。需要注意的依然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定位要准确,另一个是产业配套要跟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