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投鼠忌器”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王晓伟 北京报道
中资银行在火山爆发式的信贷投放之后,开始进入一个放贷狂欢之后的冷静期,而饱受挤压的外资银行是否迎来了转机?
此消彼长,这似乎是一个清晰的逻辑线条: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外资银行必然需要重新争夺市场,特别是在国内经济复苏、房地产业回暖的有利时机。
但是,真相似乎并没有按照我们预想的逻辑展开。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银行业的格局也经历了一次最为彻底的洗牌。如今,全球市值最大的3家银行均为中资银行。华尔街、伦敦和苏黎世的金融巨擘们在遭遇挫折之后,其在中国成立的银行机构多少受到了一些影响。
“外资银行在中国,2007年信贷井喷的场面再也不会出现了。”东亚银行副行长林志民认为。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家欧洲银行的中国区主管表示:“即使国内银行退出一些战场,我们也不会马上进去,我们有更为严格的风险评价考核标准。”
外资银行在对待国内房地产贷款上大有“投鼠忌器“之意味。一方面,中资银行的信贷收缩,给了它们更为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它们又对风险控制要求非常严格。一切都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人民币贷款缩减
今年以来,中外资银行在新增贷款方面,上演了一幕冰火两重天的悲喜剧。一边是一路狂飙的中资银行天量信贷,另一边则是连续4个季度下降的外资银行人民币新增贷款。
一位银行分析人士指出,在中资银行疯狂抢夺国内经济刺激计划大蛋糕之际,外资银行却选择了拱手相让。
有外资银行人士表示,外资银行对风险的考量有自身的评价标准。“我们认为政府项目和地方项目规模大、期限长、利润低,未来主要依靠地方财政还贷,有一定风险。相比之下,我们更倾向于利润回报相对较高的商业项目。”
事实上,在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日益严峻,全球主要经济体处于经济下行周期中,谨慎的外资银行放款量开始有所减少。而在今年上半年中资银行的信贷投放狂飙之后,外资银行的落后局势进一步显现。
一位外资银行内部人士介绍,除了理财产品被打压,个贷业务萎缩之外,外资银行比较专注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目前也开展得并不理想。
反映在媒体的报道上,很长一段时间里,萦绕在外资银行身上的都是有关裁员、降薪的负面消息。
从房地产业务来看,外资银行的表现同样亮起了红灯。公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430亿美元,同比下降17.9%。
在今年7月底的一次讲话中,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副司长孙鹏指出,房地产实际利用外资延续了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下降势头,而且降幅要明显大于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降幅。
孙鹏直指房地产领域实际使用外资的下降,是造成实际利用外资下降的主要原因。
德意志银行一位刚刚离职的主管房地产业务的高管告诉本报记者,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等在国内房地产市场领先的外资银行,都放慢了房地产业务拓展的脚步,并且人员变动频频。
注重风险防控
不管是在监管部门表达了对上半年贷款投放过速而带来风险的忧虑,还是在中资银行常规性信贷缩水的局面下,以及持续复苏的房地产业机遇中,种种有利因素下,是否给外资银行带来了难得的中国市场分羹机会?
一位汇丰银行的人士指出,表面上似乎是这样,但具体到项目操作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项目都不一样。当然上升的可能性非常大。“我觉得会慢慢上升。”
该人士给出的判断理由是,从大趋势上看,外资银行在两年前才拿到人民币业务,现在尚处在一个上升通道中。
从更中观的市场层面来看,东亚银行副行长林志民指出,今年二季度以来,整个市场都已经开始热起来了,外资银行这种信贷回暖趋势将会持续,但是并不会回到2007年信贷井喷的水平。
那么,具体到房地产行业,外资银行下半年能否打一个翻身仗?
一位外资银行人士表示,对于贷款投向的行业,大多外资银行的倾向性并不明显,贷款投放时并不十分注重行业划分,而是更加重视公司质量。
从中资银行传出的消息来看,即使在信贷休眠期,对于房地产这一优质业务并不会拱手相让。在8月19日交通银行年中新闻发布会上,其副行长钱文挥对于今年下半年房贷会不会收紧的提问时表示,金融业对优质房地产企业及合理的开发贷款项目,将继续给予支持。
这似乎为外资银行国内房地产贷款业务的拓展带来了更多的阴影。不过,与上述部分外资银行表现出来的失意与小心不同的是,东亚银行正在用“挖角“的方式,积极备战房地产开发贷。
“刚刚从汇丰银行挖了人过来,我们会对房地产行业加强投放。”东亚银行一位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