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王都是傻瓜吗?
■中国房地产报 王伟民/文
“历史告诉我们,凡是买了地王的,后悔的人多,欢喜的人少。”这是8月13日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宗在2009博鳌房地产论坛上的发言。可能陈先生觉得这样说还不过瘾,此后又加上了一句话:“历史都证明他们是傻瓜,不是聪明人。”
越是利润丰厚的市场,风险一定越大。绝对不应简单把“承担大风险的人或者企业”理解为“傻瓜”。陈先生话有所指,他安慰潘石屹说:“你没有买到地王,恭喜你。”
笔者没在现场看到这一幕,无法断定潘听到这慰籍的话应该怎么反应。不过这种安慰人的方式倒符合人之常情。
我们来看看北京其他“地王”的命运。
2003年,富力地产从广州到北京拓展,首先在东三环劲松桥附近拿了一块地,成了那年的地王。当时东三环附近每平方米5000元的商品房已经是不错了,很多企业对富力竟然拿到3000元左右的楼面价感到不可思议。事实证明富力一点都不傻,在开发了住宅之后,富力又接连建起了写字楼、酒店。前不久富力又以高价拿到临近地块,要保持富力在该区域的利益。
另一个典型是2004年大兴地王——原顺驰领海项目。仅就那块地来说确实带动了北京南城房地产的快速发展。现在该项目周边都已经卖到了万元以上,可以说顺驰地王功不可没。
看待地王现象,要从三个层次分析。首先,从土地市场来看。土地价值的提升和逐渐认识是一个不断的过程,土地价值的挖掘也是一个不断的过程。
其次,从房地产市场角度看。业界的共识是,土地和资金是房地产业的两翼,土地是最关键的资源。离开了土地房地产将是无源之水。所以土地被称为房地产的“面粉”。与资金相比,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它未来必将更为炙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王也是一个后浪推前浪的过程。
最后,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古典经济学认为,土地资源是社会要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素。在经济上升期,土地资源人人志在必得。从英国圈地运动到美国西部牛仔,都是对土地资源的渴求。可以说,只有把土地资源拿到手,才能谈到事业发展。
地王永远没有第一个,也没有最后一个。无论是被国企取得,还是民企收入囊中,都是经济发展应有之义。这里没有傻瓜,也没有天才。
做企业,归根结底也是企业冒险精神和承受能力的比拼。
(作者系钓鱼台美高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项目开发部经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