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紧缩难抵资金过剩
■中国房地产报 杨红旭/文
二套房贷紧缩终于动真格了。杭州率先严格执行二套房贷款政策后,南京、深圳、上海等多个城市快速跟进。
6月19日出台的《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按揭贷款风险管理的通知》明确警示:房地产信贷尤其是按揭贷款业务中诸如“假按揭”、“假首付”、“假房价”、“二套房贷”标准放宽等问题开始有所暴露。银行监管部门要求,不得自行解释“二套房贷”认定标准,不得以任何手段变相降低首付款的比例成数。
严格二套房贷风险管理对市场会有多大影响?
首先,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尤其对贷款依赖度很高,其中个人房贷的规模和重要性又盖过开发贷。比如1~6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同比增长23.6%,其中个人按揭贷款狂增63.1%。说明眼下开发商不差钱,主要是托了个贷猛增之福。因此,个人房贷政策,对市场走势影响很大。2007年9月27日的“二套房贷新政”,有效抑制了投资投机需求。去年10月房贷一放松,便刺激市场需求释放。
其次,这一通知只能说是“老调重弹”。去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的“131号文件”说得很明白,只对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以及二套购房中符合改善需求标准的,才给予最大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受自身利益和市场竞争驱使,大部分商业银行过于放松,很多不合规的房贷,甚至是投资投机性购房贷款,也都给予降首付和七折利率优惠。政策重申跟出台新政之间的威慑力有明显差别。
再次,值得反思的是,商业银行在个贷问题上,为何老是成为“不听话的孩子”。与证监会之于上市公司相比,银监会和商业银行之间关系明显松散。证监会手里有许多“牌”,如审核公司IPO、增发、发债等许多权力,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就是吸储—放贷,没多少金融产品需要银监会审批。至于如何放贷,商业银行操作的空间和自由度相当大。这次通知中,特别明确:对于违反“二套房贷”规定发放的住房按揭贷款,要重新对其分类,同时要严格追究相关违规责任人员的责任,银行业协会要完善“黑名单”制度,甚至暂停相关机构房地产按揭贷款业务。但愿此次不是“只打雷,不下雨”。
紧缩二套房贷是好事,但抑制房价的效果别太奢望。实际上,决定目前楼市走向和房价变化的因素中,比房贷政策更具影响力的还是流动性。今年4月以来,投资投机需求大量入市,成为推高房价的“带头大哥”。其入市理由正是:流动性过剩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及资产价格上涨。
近期,管理层反复强调,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经济“保八”还是经济政策的首要导向,至于资产价格上涨、通胀预期等问题,暂时只能靠边站。在出口好转之前,在国内消费模式改变之前,只能靠固定资产投资孤军奋战了,而投资持续高增长,离不开宽松的资金面的支持。
流动性过剩,不一定引发通胀,但铁定会催生资产泡沫;超级流动性过剩,极有可能导致超级资产泡沫。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并没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却制造了超级股市和楼市泡沫;2000年美国IT神话破灭及2001年“9·11”之后,美联储执行了超宽松货币政策,结果吹出了美国二战后最大的房产泡沫,并引爆次贷危机。
日本和美国惨痛历史,不太可能在当前我国重现,但防患于未然,在房价泡沫膨胀到难以控制之前,政府有必要时时关注流动性过剩这只“猛虎”。
(作者系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