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月”难安

标签:
房产 |
分类: 土地楼市 |
■中国房地产报
场面依然火爆的土地市场,已经开始显露另一种苗头。
在刚性需求与投资需求并驾齐驱的一线和二线城市里,为防通胀而咄咄逼人的投资者们从未感到乐观,开发商在地价蹿升的土地拍卖现场频频拭汗,哀声嗟叹“无钱可赚”;而在主要依赖于刚性需求的二三线城市中,已然有了需求消耗殆尽的困惑。
更多的业内专家则直言,在全球经济没有明显好转、国内信贷宽松的背景下,地产企业甚至地方政府将土地进行资本化杠杆运作,致使地价“发烧”,有可能催生新一轮的土地泡沫。
土地市场的这次“蜜月期”还能持续多久?市场亟待答案。
资金链阴影未消
整个5月,几个一线城市楼市陶醉在“涨声一片”的景象中。
以北京为例,5月某楼盘每平方米涨价达5200元,创近期之最。而在杭州,遭遇“退房门”后的楼市居然峰回路转。一些退掉的房源刚刚过了3天公示期,马上就有购房者接盘。杭州下沙、滨江等地许多楼盘在短短一两天内销售一空。
而到了6月,楼市的脚步则明显放缓了。
据易居中国统计数据显示,从6月8日到6月14日的一周内,其重点监测的10个城市成交量增幅均有减小。其中上海、深圳由于前期房价涨幅较大,成交量增速也较快,在该周出现了明显回落,成交面积环比分别下降19.3%和10.1%。在成交价格方面,天津、深圳环比都出现了9%和9.6%的下跌。
“楼市正出现疲态。我认为下半年成交量将低于上半年。”易居中国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认为。
对建立在活跃楼市基础之上的土地市场来说,这显然不是个好消息。
而对于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其背后的支撑因素迥然不同。
“东部的一些大城市,投资客的卷土重来带动了楼市上升,但这样的投资难以持久。”杨红旭说。他认为这种投资来得快,去得也快,其结束时间取决于通胀预期何时消退,以及是否出台政策来打压。
房地产高级分析师章林晓也表示,即便通胀如期而至,楼市成交量也可能降低。“收入具有滞后性,而在通胀的情况下,支出会越来越大,购房者很可能会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
二三线城市面临的问题则简单的多——刚性需求毕竟有限。在这些尚不具备投资价值的城市里,楼市下滑的速度甚至要更快。
高策地产董事长李国平则认为,个别企业的涨价行为影响到企业对市场的判断,盲目跟风导致本已减少的刚性需求再次被打压。
伴随楼市热度的消退,开发商将不得不再次面对资金链紧绷的窘境。
章林晓在归结土地市场近期良好表现的原因时分析,有资金实力的开发商出于避险考虑,正在以土地资产替代货币性资产。
然而一旦资金再次成为难题,土地市场将何以为继?
政策存疑
3个月之前,众多业内人士预言土地市场将同楼市一样,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走出低谷。然而在连番出台的多项刺激政策下,土地市场回暖速度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
除去楼市的刺激作用,土地市场暂时的繁华背后,亦有地方政府的幕后推手。
“大量的信贷资金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了土地市场,尤其是以政府或政府性公司这条渠道为主进入到土地市场。”章林晓认为这也是土地市场升温的重要因素之一。
广渠门外10号地高溢价成交后,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市场部部长雷蕾曾表示,北京市供地计划将有调整,“全年的供地计划将在9月份之前完成”。显然,土地市场的火爆程度甚至超出了地方政府的预期。
成也政策,败也政策,或许基于防患于未然的考虑,尽管市场远未到2007年房企抢地的疯狂时刻,但决策部门依然出手了。
据记者了解,国土资源部近期正在对全国40个重点城市商品房地价进行调查。据接近国土资源部的人士透露,由于调查工作尚未结束,无法得出某种结论。但业内人士分析,高地价催生高房价的隐忧,令决策层一直保有警惕。
“必要时刻,政府可能会继续调整土地供应节奏。”上述人士分析。
楼市存忧,政策悬疑,支撑土地市场的两大因素都有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土地市场的“蜜月期”,存在着戛然而止的危险。
中冶京唐房地产事业部营销总监陈宝存近日表示,目前土地市场频频出现高价地的现象主要是去年没有拿地的大型房企制造的,由于今后土地整理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他预计地价还有进一步上涨的趋势。
易居克而瑞华北区域研究中心总监刘利勇也认为土地市场出现暴涨暴跌的局面也是有可能的。“2007年的前车之鉴并不远,企业还是需要理性些。”
章林晓则表示土地市场的“蜜月期”正处于关口上,“如果实体经济迟迟得不到好转,刚性需求肯定得不到持续,而预期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而且转向会很快,避险的投资需求可能会瞬间消失,楼市随时可能再次进入冰冻期并导致土地市场重新进入凝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