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行窥伺中小板

标签:
房产 |
分类: 金融实务 |
■中国房地产报
6月18日,A股IPO重启首单揭晓,桂林三金药业已从中国证监会拿到发行批文,将在深圳中小板上市。
“这主要体现了监管层担心IPO开闸对股市的影响,因此小盘股率先获批,中小板市场很可能将先于主板市场重启。”有分析人士称。
而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下,欲登陆中小板的上海和深圳的两家房地产代理行有可能率先获益。
近日市场消息称,上海同策房产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同策)已经在积极绸缪中小板上市,同时,去年已经过会的深圳世联地产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世联地产)也将和上海同策角逐代理行上市的“头啖汤”。
而在近日一次股权交易所的推介会上也传出消息,北京我爱我家房地产经纪公司(我爱我家)出现在滨海股权交易所的备选名单上。
融资良机
由于静默期的关系,世联地产和上海同策都未回应本报记者的询问。不过有其他代理行人士表示:“如果说中小板能够有代理行上市的话,上海同策和世联地产无疑是最有资格入围的。”
世联地产原本有望成为合富辉煌之后第二个在H股上市融资的代理机构,但是由于去年的形势急转直下而被迫搁浅;而位列上海代理行前三甲的上海同策,已经实质性运作上市达2年之久。
嘉富诚国际资本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锦桥认为,去年业绩惨淡时,众多代理行纷纷关闭门店。而随着今年年初以来销售的重新火爆,代理行急需资本重新扩大营销规模和开张门店,上市可以提供必要的资金。
“代理行上市可以寻找到更好的发展平台,可以利用上市的机会扩大自身规模,突破本土市场,甚至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量和人才储备介入地产开发。”广州同创卓越地产顾问公司总经理赵卓文表示。
已经率先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市的广州合富辉煌,似乎可以成为世联地产和上海同策的参考对象。尽管由于去年销售市场的低迷,致使合富辉煌业绩亏损7520万港元,但是随着内地房地产销售的持续升温,投资者对合富辉煌重拾信心,股价从去年年底最低的0.48元/股,已经涨到目前的2元/股以上。
“代理行和几年才能产生利润的开发公司不同,它们的交易佣金往往是马上呈现在账面上的。随着销售的好转,合富辉煌这样的代理行再次赢得了投资者的青睐,现在正是这些代理行上市的绝佳时机。”国泰君安港股地产分析师姚峣指出。
和世联地产、上海同策选择中小板上市不同,已经筹谋上市多年的我爱我家,避开锋芒选择了滨海股权交易所。
郑锦桥表示,在股权交易所融资,让资金需求并不太大的代理行得到了另外一条获得资金的路径,而以此作为平台,规范管理结构和股权结构后,同样可以转到中小板甚至海外上市。
质疑之声
尽管代理行在积极寻求多层次的融资模式,时机把握也正当其时,业内同行在深受鼓舞的同时,质疑的声音也同样不绝于耳。
上海五合智库总经理邹毅认为,尽管今年以来销售回暖,但是去年业绩的大幅滑坡,让代理行的上市前景并不十分明朗。
“代理行并非朝阳产业,尤其是上述几个代理行处于一线城市,竞争激烈,除非它们改变经营模式,否则优势并不明显。”邹毅认为,“海外上市的易居中国能够得到投资者的青睐,并非因为它们卖了多少房子,而是看重其独具优势的信息平台。”
作为上述代理行在国内的竞争对手,中原地产本来也有上市之意,但随后由于种种原因作罢。中原地产主席施永青认为,代理行上市圈钱容易导致不理性的扩张,增加过多成本反而使业绩下滑。
“其实代理行不需要上市融资,纵观已经上市的代理行,本身的改善并不大。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相反,代理行的核心竞争力是人力资源,并不是资本。”中原地产华北区总经理李文杰对本报记者表示。
李文杰认为,一般人都以为代理行上市融资后可以加快规模扩张和跨区域发展,但实际上,代理行开业初期的培养期需要的资金并不多。
“依照中原地产这样的代理行在全国30多个城市的16年扩张的经验,到每个城市发展需要的资金也不过几十万元,就算是长期亏损也不需要很多资金去弥补,这样算下来,融资几亿元这样的天文数字,对于代理行来讲完全没有用途。”李文杰说。
即便是准备在滨海股权交易所挂牌的我爱我家也认为上市时机并不成熟。我爱我家董事长刘田此前曾在一次代理行融资论坛上表示:“上市时机并不成熟。一方面对于代理行内部而言,需要盈利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同步提升;另一方面,在外部环境上,整个行业的成熟度和规范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才能逐渐完成上市之路。”
观察
殷殷呵护
■宋振庆/文
6月18日,暂停9个月之后IPO重启,首单花落桂林三金药业。仅有6亿多元的募资规模也让大多数业内人士的猜测兑现:首先选择中小板开闸“缓冲”。监管层对于整个资本市场的呵护可谓小心翼翼。
券商人士认为,三金药业之所以成为第一个幸运儿,说明监管层显然不想看到由于IPO开启而导致A股市场的重新走弱,选择一只小盘股“练兵”,以此来验证市场能否承受住IPO开闸,再决定下一步的走向。
中建股份、光大证券等这些大盘股似乎还要等等“试盘小兄弟”们的表现才能登堂入室。管理层不可能立即释放大盘股,从而使市场在心理层面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在资金层面产生抽血效应,毕竟大家对于2008年股市的崩塌仍然心有余悸。
其实,IPO重启这件事已经反反复复地出现,在二级市场应该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现在看来,此前被炒作得沸沸扬扬的“IPO=大跌前兆”或“IPO=管理层调控股市泡沫”的恐慌心理似乎大可不必。
专家指出,再融资被更多地用于调节股市泡沫,而新股发行在市场上涨的初期密集出现,则可看作是管理层对提振市场和维护融资能力两者通盘考虑、统一规划的结果。
同时,历史也证明资本市场扩容未必就是利空,只要“新鲜血液”的业绩不断提升,新颖的题材不断涌现,会让更多的场外资金乘兴而入,反而让资本市场更顺畅地新陈代谢,更利于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
据悉,证监会人士表示,如果三金药业上市后沪深市场反应积极,“IPO第二梯队”也将杀出战壕,浙江万马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家润多商业股份有限公司有望获发批文。
这也意味着在地产行业的等待者中,准备叩关中小板的世联地产、上海同策可能会比中建股份率先登陆资本市场。唯一的悬念在于,经过2008年房地产销售的低迷之后,世联地产和上海同策能否交出一份有说服力的入市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