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庄新城变身之路探究

标签:
房产 |
分类: 城市人文 |
从经济开发区到卫星城直至目前的重点新城,亦庄的未来投资与居住价值已日渐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而历经十几年的变迁,种种“历史遗留问题”又是值得新城规划与建设者们深思和攻克的难关。
本报记者一行三人日前置身亦庄,试图认清亦庄新城的变身方向。
■中国房地产报
12月13日,记者一行驱车从京津塘高速入口进入亦庄,一路上,大片荒地不断映入记者眼帘,人烟稀少、荒凉成了亦庄带给记者的最直观感受。
在穿过亦庄开发区建筑最为密集的荣华中路后,记者在不远处一块荒地上见到了一台正在作业的铲草机。老王是这台铲草机的操作者,从老王的口中得知,开发区管委会每年12月左右都要派他们来亦庄铲草以免引发火灾,而光他本人近几年每年都要在亦庄铲草几千亩。
从这一细节不难看出,整个亦庄有多少这样的荒地,且这样的现状维持了多长时间。
一面是“国际宜业宜居”的新城规划,一面却是满目荒地的现状,这不能不令记者心生疑问:亦庄离重点新城究竟有多远?
行政藩篱
“如果行政主体不确定,没有得到授权,我们也不敢放开拳脚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王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表示。
查看亦庄新城规划不难发现,亦庄新城的范围包括三个部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区下辖的亦庄镇、瀛海镇行政辖区及旧宫镇三海子地区,和通州区下辖的马驹桥镇行政辖区以及台湖镇位于京津塘第二通道以西的行政辖区。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管委会是北京市政府直接派出机构,作为理论上和大兴、通州区平行的行政机构,却无法对开发区外的乡镇和园区进行统筹管理,然而亦庄新城又跨越通州和大兴两个行政区,三个板块的各自辖管给新城的规划协调、规划实施以及城市管理等造成了诸多不便,对新城的发展形成了制约。
在由于隶属不明晰而被戏称为“三不管地带”的马驹桥镇附近,记者看到了这样的现状:居住房屋与简陋的商店杂乱无章地分布着,居住人群也相对杂乱,有回迁的农民,也有很多在此租住平房的外来打工人员,俨然一座混乱无序的城中村;马路两旁总能看到堆积的垃圾,且由于有很多货车过往,总是灰尘弥漫;而由于附近凉水河污染散发出来的恶臭更是让人无法不屏住呼吸……
“通州区政府肯定是要大力发展自己的新城范围,作为没有归入自己新城范围的马驹桥镇及其周边地区肯定是能不管就不管。”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这样对记者分析。
对于此种情况众多专家建议,可以把新城作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来划分,专门成立一个市级机构来协调新城建设,这样在规划实施之前统筹好各个区域的基础建设,同时融合各区域的产业发展,对新城的各项工作进行统一调配,这样就可以改变亦庄新城“三分天下”的现状。
交通顽疾
“你一定要帮我问问开发区班车到底还发不发了。”在和亦庄某小区一位居民攀谈时,这位在CBD工作的“白领”向记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据他称,原来开发区每天都有发往国贸的班车,10分钟一趟,走高速不堵车的话30多分钟就能到国贸,但因为奥运会暂时取消后,至今没有恢复。“亦庄的公交线路本来就少,现在进城上班、办事都很不方便。”
由于不想在时间成本上投入过大,在亦庄居住的大部分业主都有自己的车。“像我们这种没车的家庭,只能去附近的亦庄镇政府那里消费,去城里转车很麻烦,我们老年人谁愿意这么折腾。”家住卡尔生活小区的林大爷告诉记者。
牛凤瑞指出,亦庄开发区原来就是作为工业区而设立的,它的交通设施都是按照当时的需求来配备,如今功能有了转变,其交通配套的缺乏也就可想而知。“应该说,综合服务功能首先是交通功能的完善,交通滞后就会严重影响新城的建设。”
今年9月,亦庄轻轨线正式动工。它是连接北京市中心城和亦庄新城的轨道交通线,可以与5号线、10号线以及京津城际铁路换乘,建成后可大大方便北京东南地区居民出行。而据记者日前得到的最新消息,原定于2012年通车的亦庄轻轨将提前到2010年建成通车,比原计划足足提前两年。
牛凤瑞认为:“除了轨道交通的建设,亦庄还应该多增加公交线路,建设一些无缝交通链接枢纽。”
配套难题
“亦庄什么配套都没有,我当然不可能住这儿了。”记者路遇的铲草工人老王在记者询问他是否住在亦庄时,干脆地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一条荣华中路,隔开了亦庄的工业区和居住区。“我们是2000年买的这里的房子,当时周围几乎什么都没有,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住区附近也就这么一个大点的菜市场,剩下的就是些小商店了。”可算是亦庄老居民的林大爷这样向记者抱怨。
而记者在住区内一路走来,路上确实没有见到大型的商场,只在靠近居住区的荣华中路路南记者看到了一家苏宁电器和一个没有找到名字的商场,门口的车辆稀稀拉拉,路对面几个写字楼上还高挂着招租信息,据路人介绍,这些招租信息已经挂了很久了。
按照规划要求,每个新城至少应开设一所三甲医院、一所高质量的中、小学以及高等院校。而据记者了解,目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只有同仁医院的分院算是家大医院,但据记者观察,医院距离住区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而且周边满目荒凉,从住区来此看病并不方便。
而在亦庄,孩子上学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开发区内尚无一所公立学校,业主的孩子只能到亦庄镇的乡镇级小学就读。而这一现状的症结,也正是开发区作为行政机构没有开办教育的权限所致。
去年一位家住亦庄开发区的律师以6岁女儿的名义,打了一场著名的“公益诉讼”——将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诉至法院,要求开发区设立公立小学和中学,为孩子们讨要教育权。这场官司最终以败诉告终,但是却把亦庄的教育难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国际宜业宜居新城”是亦庄提出的美好设想,而目前,亦庄的种种问题反映出的却是亦庄“有业无城”的现象。新城规划范围内的三大板块发展也极不平衡:亦庄镇范围内的区域交通、配套等发展相对较完善,开发区范围却以荒地居多、配套缺乏,而马驹桥镇区域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远期规划人口70万左右的亦庄新城,未来将是一个特大城市,”牛凤瑞表示,“这就要求新城必须有相对完善的城市配套,如就业、居住、环境、交通、教育、社会服务、保障、安全等多方面功能。而且,当产业聚集到一定程度,配套的基础设施如果跟不上,产业的外部成本就会非常高。”
访谈
朱铁臻:亦庄必须由“三”变“一”
■中国房地产报
作为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亦庄新城立志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国际新城,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亦庄在迈向新城的道路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朱铁臻,以期为亦庄建设把脉问药。
中国房地产报:亦庄在建设新城过程中,目前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新城范围横跨了通州和大兴两个行政区,加上作为市政府直接派出机构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管委会,3个平行机构由于行政职能上的分管范围,对亦庄新城的管理和建设形成了很大的制约,您认为目前的这种现状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
朱铁臻:按说这个行政管辖的分割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可以越过各区的行政区划进行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下,行政区划往往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因为城市发展的很多行为,比如投资、建设、规划等都是政府行为,一牵扯到政府行为,就和行政区划相关了。所以亦庄新城的三个平行机构要把它们连成一个整体,就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架构来协调3个行政单位的关系,不然各自搞各自的建设就会很难调解其中的矛盾。
而且三个板块各自为政,板块之间由于管辖不清、权责不明,往往可能会出现有了利益大家都争、有了责任大家都推的现象。碰到需要协调的地方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拿到市政府解决,何况市政府也解决不了那么细的问题。虽然他们也可以进行一些相互合作,但没有一个统一的专门机构来调配,往往最后可能因为种种扯皮现象而导致一事无成。
所以说这种现象必须调整,要由“三”变“一”,由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统领,不然新城规划将难以实施。
中国房地产报:目前亦庄在基础设施配套上难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交通设施和大型的商业、医院、学校都非常缺乏,您认为有什么办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现状?
朱铁臻:作为一个新城,亦庄要发展成为一个功能齐备、宜居宜业的城市就不能只是发展工业,虽然它的工业给亦庄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收益,但作为一座新城来说,它的功能应该是多方面的。
现在亦庄的新城规划已经正在填补以前留下的空白,计划增设医院、学校,轨道交通也将要建设完成,在生活区的房地产开发也要求综合配套开发,如今只待北京市政府把行政主体解决后一切规划就可以有序展开。
中国房地产报:亦庄开发区内的工业多以电子、化工为主,而住区与工业区相隔仅一条马路,环境成了需要非常注意的问题,同时也给居民们的居住造成了困扰。您认为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朱铁臻:环境在宜居指标里是很重要的一点,在21世纪里,一座不适宜现代人生存环境的城市必将被淘汰。建设现代化城市不能只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更重要的是注重城市的环境建设。
在企业入驻时,亦庄应该严格把关,不能引进有任何污染的企业,还应该保证新城的绿化面积,同时治理好河道污染,并征求居民和各方意见。
中国房地产报:目前亦庄新城范围内的三个板块发展很不均衡,您认为新城未来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态?
朱铁臻:这就需要政府通盘考虑,进行协调发展,在区域内进行适当的调配,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但是一切还是建立在行政主体统一这个前提下,否则这就可能永远是一个不平衡、不协调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