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市化需要全民参与“慢规划”

标签:
房产 |
分类: 建筑设计 |
■中国房地产报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今年世界城市论坛选在中国正是因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很快。中国目前很重视城市化,比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更超前。”日前,在南京举办的第四次世界城市论坛上,联合国人居署新闻发言人商卡达斯表示。
相比欧美等国,享誉世界的城市化速度,让中国在此次论坛上接受众多赞誉的同时,也收获了众多建议。会上一致认为,在众多城市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修规应该走出一条稳健和集思广益的道路。
快速进程中的“慢规划”
作为城市决策者,有谁不希望自己所在城市到处都是高耸入云的塔吊,到处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然而“快速的城市化更需要‘慢规划’,需要审慎而长远的规划。”在名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和谐追求》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强调。
然而,与规划自身需要走的一条长远道路相反,目前许多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或是街区规划等详细控制性规划,所花的时间往往都过于短暂。而过于快速制定并实施的规划往往会造成一些资源的浪费或是失败的后果。
在北京,北京的地标建筑之一西直门交通枢纽就是一例。如今一提及西直门,人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它的辉煌历史,而是那座近年来饱受指责、甚至有“绕死人不偿命”之称的立交桥。据记者了解,20世纪90年代,原西直门桥曾经是二环路最拥堵的症结点。1999年3月6日,西直门桥开始改建,改建之后,拥堵状况得到暂时缓解。但随着北京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改建后的西直门桥不久便成了司机们抱怨的堵车高发点。而设计之初没有考虑到远期北京交通流量的增加正是这一规划的败笔所在。
而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美国,曾经名噪一时的“波士顿大开挖计划”也因上述问题,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1959年建成的波士顿中央干道原本被寄予缓解拥堵的希望。但结果却适得其反——高速路引来更大的交通流量,导致更大的拥堵,以及事故发生率上升、车辆停候浪费燃油、运输延迟等。
随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波士顿的规划师们期待将这条道路埋入地下。于是,总投资146亿美元之巨的“大开挖计划”应运而生,它在波士顿滨海地区约13公里长的范围内,将这条高架中央干道全部拆除,把交通引入地下隧道。这个计划也被认为是在缝合波士顿市近半个世纪的“城市伤口”。
安邦集团研究总部高级分析师贺军向记者表示:“从波士顿的‘大开挖’,我们可以看到城市规划过急和不当的教训与代价。中国的城市化应该尽量避免重蹈这条老路,在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考虑到保护文化遗产、保留传统建筑,保留人性化的老街区尺度,体现城市规划中基本的对人的生存和活动的关注。否则,国内城市未来也难保不出现大开挖的结局。”
但是,“现在很多城市的建筑规划时间都远远低于建设周期”,齐骥表示,“快规划”往往会导致思考不全面、不成熟,只有带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规划时放慢节奏,才能避免遗憾。也就是说,城市规划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谋一时”还是“谋万世”、“谋一隅”还是“谋全局”是众多规划决策者、制定者和研究者们应该慎重考虑的。
政府主导全民参与
在论坛上,齐骥还表示:“快速城市化下的城市规划首先需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与之相关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城市建设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水资源短缺、土地稀缺以及城市面貌“千城一面”等问题困扰着众多中国城市。为逃离这一“宿命”,迈着从容的城市规划步伐,在规划中选择何种掌控方法就成为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城市发展不可避免地会走弯路,而加强城市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就是减少遗憾的重要方法。“科学规划,首要一方面就是要注重广泛参与,市长、政府在主导规划的同时更要善于倾听持不同观点者的意见,除了政府、专家之外,要让公众参与进来。” 齐骥强调。
而往往公众认可的规划最容易推进。“城市规划,就是为了让人民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好”,美国龙安集团行政总裁、前纽约市规划局局长饶及人对记者表示,“如果一个城市在规划时不过问自己的市民,而是单凭领导意志办事,就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开始成为规划界普遍关注和讨论的问题。近几年来,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在制定城市规划过程中,一改以往“闭门规划”的做法,将城市规划的设计方案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与关注。无疑,这是将公众参与导入城市规划的一个有益尝试。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直接影响到城市未来的发展战略与布局。让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不但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更能增强人们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市民的主人意识。”在论坛上,某国外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