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妍逆市增持自救

标签:
房产 |
分类: 金融实务 |
熊市之下,香港多家地产股无法逃脱金融风暴的劫难,身家大幅缩水。2007年首富杨惠妍的身家更是缩水至一半,就连李嘉诚控股的上市公司股票市值缩水已经四成,浮亏总额约为1400亿港元。与此同时,包括雅居乐、碧桂园在内的多个地产股都遭遇了来自策略股东或公司元老的大量抛售行为。此时,通过增持或回购自家股份不仅仅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种简单的提震市场信心举动。
■中国房地产报
尽管仍然蝉联胡润的内地地产财富榜首富和女首富双料状元,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和股市的调整,杨惠妍的财富缩水了75%,从百富榜的首位滑落至探花位置。这样的状况还是让房地产业内人士和碧桂园的投资者心寒不已。
10月21日,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2007.HK)宣布,由大股东杨惠妍增持本公司1亿股股份,其持有碧桂园的股份已由58.50%增至59.12%。这是杨惠妍自4月份以来的第三次增持,也成为最近一周内香港中资地产股此起彼伏的增持行动中的最大手笔。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碧桂园认为这是对于后市乐观的判断多致。但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面对近日种种不利传闻和二级市场元老级人物的抛压,杨惠妍的增持更多意义上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自救行为。
增持辟谣
随着股价的跌跌不休,碧桂园在和美林的对赌协议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而这正是近期最受市场诟病的“命门”。
根据中报,碧桂园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28.5%,而业绩倒退的“罪魁祸首”便是今年2月与美林签署的那一纸“对赌协议”。
今年2月,碧桂园与美林(新加坡)达成一项发行、认购5亿美元(约合35.95亿元人民币)的5年期可换股债券协议,以及总价值2.5亿美元现金结算股份掉期协议。
根据协议,若最终股价高于初步价格,碧桂园向美林收取差额;若最终股价低于初步价格,则美林向碧桂园收取差额。按照6月30日收盘价计算,碧桂园公允价值损失约4.428亿元,而如果按目前的股价,损失将更加惨不忍睹。大摩、法国巴黎银行等都对碧桂园给出了“减持”的评级。
雪上加霜的是,10月15日市场传言,杨惠妍可能将所持有的股票抵押给高盛。尽管碧桂园和高盛都在第一时间出面辟谣,然而连续两日创历史新低的狂跌,还是表明投资者信心已经极度虚弱,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
“港股与A股不同,对于股票的涨跌幅度不设限制,一旦投资者信心崩溃,股价将会跌得很厉害,对于公司造成极大的伤害。”港股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因此分析人士认为,杨惠妍继15日增持200万股后再度出手护盘,大有借此洗清“质押门”不利形象之意。
“碧桂园资产的缩水反映了整个房地产环境的不利局面。不过,去年上市时的一夜暴富的确是一种极端的局面,今年股价的下调表明市场对于公司的股值开始趋于理性。”胡润财富排行榜制作人胡润对记者表示。
抛、护对峙
外忧当头,正需同心戮力共渡难关的时刻,碧桂园内部的支持却越显乏力。从4月份开始,碧桂园就面临来自多年来与杨国强并肩战斗过的元老级人物在二级市场上的疯狂减持。
据有关资料,在碧桂园上市伊始,公司的多位执行董事都持有公司的大量股份。其中,在胡润百富榜上均有席位的苏汝波和杨贰珠分别持有8.16亿股(4.99%)和16.32亿股(9.98%)的碧桂园股份。然而正是这两位年过50岁的元老级人物的抛盘套现,让碧桂园的走势颇为狼狈。
4月21日,杨贰珠以每股6港元的价格减持了5000万股碧桂园,套现3亿港元。不过同时,杨惠妍及时出手,将5000万的抛单全部接下,挽救巨幅抛单给股价带来的不利影响。
随后股价的狂泻让元老们的抛盘愈演愈烈。10月2日,杨贰珠再次出手,一举减持1亿股碧桂园,股份总值2.2亿港元;10月17日,杨贰珠更是以每股1.6元大手沽售2亿股股份,套现3.2亿元。据了解,杨贰珠为杨国强创业伙伴,亲如兄弟。早年与杨国强携手创办腾越建筑工程公司,现为公司执行董事,负责房地产项目的设计及装修管理。
随后,苏汝波也加入了套现的“接力比赛”中。苏汝波在10月14日~10月16日,连续三个交易日,共减持1亿股碧桂园,套现约1.88亿港元。据悉,苏汝波在碧桂园同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负责碧桂园在江门市、鹤山市等地区房地产项目的建筑管理、监督及协调工作。
碧桂园的公关人员对元老们的减持接力也显得颇为无奈,只能以“尊重股东的私人投资决定”敷衍而已。而更令碧桂园投资者郁闷的是,就连“亚洲股神”李兆基也在碧桂园投资上亏损近4亿元,并声称不会再增持股份。
不过,并非所有的公司董事都看淡碧桂园前景,与杨惠妍并肩作战的同样大有人在。10月17日,碧桂园执行董事崔健波斥资1600万元,买入1000万股碧桂园股份,成为公司股东,持股量为0.06%。
“这些元老级人物还持有大量股份,不排除继续出现这种你抛我接的戏码。”上述港股分析师表示。而杨惠妍连续的出手护盘也传达了“抛压虽大,我照单全收”的意味。
观察
地产股保卫战升级
拯救地产股的战役早已打响,不过,这注定在整体经济环境阴云笼罩的背景下是个持久战。与几个月前相对寒酸的增持手笔相比,这场地产股保卫战升级迹象日益明显,而且颇具戏剧性。
10月21日,北京首创集团已通过其联系人中国物产有限公司在二级市场上购买首创置业(02868HK)1529万股H股。这是首创集团第一次在首创置业H股上的增持。与此同时,郭广昌、杨惠妍于上周内多次频繁出手“自救”。
分析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此轮呈现两大特点:首先,增持手笔愈加频繁,单笔数目惊人,这一轮新的地产股拯救与世界各国在金融海啸面前的联手救市相映衬,更添战役的悲壮色彩。同时,战线也慢慢扩大,原先主要出现在香港市场的地产股增持行为,在内地监管层的政策鼓励下,已试探性地出现在A股市场。
各怀心思的自救
一周以来,几乎与香港上市的地产股全部“遭遇”了股东增持经历。复地(2337)与碧桂园(2007)是大股东增持力度最大的两个地产公司,而SOHO中国(0410)、雅居乐(3383)却也保持着少量多次的回购战术。
“大股东大幅度增持,与认为公司股价被低估有关,这也是大股东增持自家股份的一个通用理由。复地获得母公司如此豪放手笔支援,显然这种被低估的紧迫感更重,毕竟,没有谁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公司财务。”分析人士表示。
“公司的独立董事曾强烈建议不要用回购股份来干扰市场的自我运转,应该选择让市场去判断股价。但是,公司最终还是选择回购。”潘石屹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SOHO中国亦是回购自家股份动作较多的一家,今年以来,回购动作逾十次。
“我的心态是,一次回购不要太多。公司的股价现在是两元多,但是现在公司的总股份也就52亿股左右,公司持有100亿元的现金,还有朝阳门、中关村项目以及其他一些项目,对我们来说,回购是最好的生意,等于是自己赚自己的钱。”潘石屹说。
另外一些加入增持行列的地产公司也存在各自的目的。由于与A股不同,香港资本市场对于股票的涨跌并没有涨跌停板限制。如果股价过低,除了身价财富缩水之外,也很可能成为产业资本与来路不明的资金狙击的对象。
地产股也将从以下事实获得足够的教训。上周,中信泰富公告称,因内部人员违规买卖金融衍生品导致巨亏20亿美元,一天之内股价跌去55%。而瑞安房地产(0272)也因公司持有的交叉货币利率掉期合约蒙受过亿元损失,受到投资者恐慌性抛售。
“自救真的可以救得了市场吗?其中不乏高抛低吸的财技操作成分,但也只能表示股东单方面的一厢情愿。”据某不愿具名的地产分析人士表示。
从H股扩大到A股
随着地产股跟随经济大势不断创出新低,捍卫地产股的战场也从港股扩大到A股。这很大程度上是政策的开闸使然。
8月18日,证监会在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中,提出了“自由增持”的概念,即上市公司股东(持股比例大于等于30%)进行增持,只要不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化,12个月内增持股份不超过已发行股份的2%,提出豁免申请后,增持由事前申请调整为事后披露。
一个月后,国资委号召央企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截至10月中旬,先后有17家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增持,或表态称将增持上市公司一定数量的股份。在这个行列中,一批龙头地产公司赫然在列,如保利地产,华侨城,招商地产,北辰实业,北京城建,张江高科等。
“大股东实力相对较强,手里还有资金。此外,股票价值被低估也是促使这些大股东密集回购的主要原因。国资委和证监会相关政策的刺激则使增持的意愿和行为得到强化。央企开始带头增持,地方国资委等也开始量力而行实施增持。”虎杰投资机构首席分析师张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