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变脸记之:曾祥庸眼里的“泡菜坛子”

标签:
房产 |
分类: 城市人文 |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朱以师/文
晌午时分,成都文殊坊,一间客栈的茶室内,一位六旬老者手捧茶杯对着我们一行六人侃侃而谈。
“你们一定要看一看,二楼的35间客房,既有清代的真品装饰和唐卡,又有现代最先进的洁具、液晶电视”,老者推荐道,“这每一间‘精舍’,都如它们所在的城市,古老而现代,传统与时尚兼容并蓄”。
说话者就是曾祥庸,中房集团成都尺度地产营销有限公司总经理,文殊坊项目的策划者与运营者,“混迹”成都地产十余年,蓉城业界知名的地产“文化人”。
从此间“精舍”到川剧变脸,一行七人的龙门阵摆得颇为天马行空。谈笑间,成都的形象就在众人心中逐渐丰满起来。
“成都就像是个大泡菜坛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塞,黄瓜、萝卜、大白菜、鸡爪子,管他荤的素的,统统都能搅混在一起。”曾祥庸如此形容。
“成都没有世代的土著”
生于成都,长于重庆,求学东北,然后回到成都,曾祥庸笑言,他的身上就颇能反映出成都人的“复杂背景”。
自古以来,成都就是一座移民城市。战国时期,开明氏将国都迁往成都一带。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向巴蜀地区大批移民。三国时期,刘备入川,大量中原人口再次进入成都。
清初顺治末年到康熙年间,清廷持续实行了60年的“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人口迁移。现在著名的川酒川菜川剧等特色也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旗人屯兵聚居的宽窄巷子后来更是成为了成都的标志。
最近的一次移民浪潮,则发生在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后期。抗战期间,北京二十七所大学迁往成都,成都的华西坝一时间名人荟萃,成为了大后方的文化中心。解放战争后期,几十万大军云集西南,四川更是聚集了大批来自北方的干部。如今活跃在成都的中年人许多都是当年南下干部的后裔。
“成都没有世代居住的土著,上溯两代、三代、四代,几乎都是外来血统。”曾祥庸说,无论是政界还是商界,无论是文化人还是闲人,引导成都主流的几乎都是“外地人”。
甚至于,盛名天下的“成都美女”也是这种移民融合的佐证。成都当地人说,成都女人经过一代一代的移民融合,集合了各地人群的优势,经过优化组合,最终形成了今天“成都美女”的盛名。
不同地域人群的融合最终炼就了成都人的包容与宽容。“今天的成都人不排外,他们什么都能接纳,什么都敢尝试,善于吸收国内乃至国际上最先进的经验。”曾祥庸如是说。
“泡菜汁还是成都的”
成都这个大坛子不仅包容万象,而且还威力十足。不管你来自哪儿,最终都能将你变成地地道道的成都人。因为“泡菜的汁还是成都味,不管你是什么料,最后都被腌成地地道道的成都泡菜。”
自李冰父子修都江堰治水,两千多年来,成都平原便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这片富足的土地,滋养了成都人几千年的闲适与安逸,造就了成都人极强且豁达的消费意识。
凡去过成都的人都会说,成都人的消费能力也许不是最强的,但成都人的消费意识绝对是中国最强的,超越东部沿海城市,直逼欧美。
“如果一个成都人口袋里只有5元钱,他会毫不犹豫地走进一家茶馆,花3元钱喝上一杯茶,花2元钱买上一堆报纸,大摆龙门阵。”曾祥庸颇为得意地说,这就是成都人的生活态度,悠哉游哉。
同样,成都人的消费心态也颇为豁达,“不求最好,但求拥有”。“开着奥拓是去青城山,开着奔驰也是去青城山,不都是青城山吗?去高档酒楼吃凉鸡肉,去农家乐也是吃凉鸡肉,不都是凉鸡肉吗?”在成都,不管是高档酒楼还是路边大排档,你都既能看到奥拓也能找到宝马奔驰。
无怪乎,成都人能将各种文化玩到登峰造极。川剧中的变脸把戏叫绝于世界,水井坊成为中国第一家酒类奢侈品,皇城老妈将火锅文化发扬到全国各地,旧城改造也改出个“成都最中国,宽窄巷子最成都”……
以至于曾祥庸感慨道:“在成都做地产,不管情愿与不情愿,都必须得和文化结合。”
“成都麻将也是重组和博弈”
将地产与文化结合,成都也并不缺乏案例。文殊坊改造、宽窄巷子改造,锦里古街再造,洛带古镇开发等项目都已开街面世。
在曾祥庸看来,这些旅游地产与文化的结合也算是成都人“重组”成都的一种“创新”方式。就如同成都人都爱玩的麻将,“不停地摸牌换牌才会有变化,才有动感。用时髦的话说,打成都麻将也是重组和博弈的过程”。
青砖墙,四合院,高门楼,花墙裙,改造前的宽窄巷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改造后的街巷则更具现代气息,仿古建筑群落重现了原真的建筑风貌,碎石路变身整齐的青石板路,咖啡馆、酒吧、川菜馆、茶馆、宅院酒店等齐齐亮相新街区,最终,有着老成都特色建筑风貌的“院落式情景消费街区”今年6月出现在世人面前。
部分老成都却感到惋惜,他们觉得伴随着老建筑消失的还有原来悠闲的街巷生活,他们担心这里的闲适有了商业的热闹而失去了文化的积淀。
对于这样的争议,曾祥庸的立场颇为旗帜鲜明:“我们做历史街区的保护,绝不能为保护而保护,为文化而文化。这样的‘重组’与‘创新’才能让成都充满活力。”
“就连盖碗茶也需要创新,要加入釉红等时尚元素,变成高把,更有霸气,这样大家才觉得盖碗茶也还可以。”曾祥庸端起手中的茶碗,如此比喻。
如今,新成都的“重组”正在又一次发力。锦里古街的扩大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宽窄巷子的第二批商家即将进驻,文殊坊的二期工程以及大慈寺片区的改造也即将启动。
现在已可以想见,成都人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蒙太奇中穿梭自如。既能到大慈寺老茶园喝茶打坐体验老成都的闲情,又能到春熙路商业街打望美女感受新成都的时尚。
要做到既保有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代接轨,这些都是成都麻将中“重组”的智慧。在成为一个逐渐引起世界关注的国际性城市的过程中,究竟如何重组,则是曾祥庸们所需要思考和探索的。
“如果老百姓摸不着、体验不到,那就是空有文化,束之高阁。”曾祥庸的想法是,要将老成都的文化转化成实实在在可体验到的项目,将精神的满足和物质的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是老成都的现代出路。
“文殊坊也好,宽窄巷子也好,我们还不敢说这样的操作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些项目的功过还是留给城市的后人来评说吧。”被问及对这些改造项目的评价,一直知无不言的曾老最终还是卖了个关子。
第一会客厅的第一“土著”
■记者 葛云/文
与64岁的羊角先生面对面坐下来聊天,并不是很容易,因为他很忙。在有着“成都第一会客厅”之称的宽窄巷子里,记者在友人的帮助下找到他时,已是午夜。是时,他刚陪着几位外国人走完入夜后仍热闹非凡的宽窄巷子。
在宽窄巷子,来这“混”的人没人不知道这位精通满、蒙多种文字及绘画、书法的传奇民俗专家。
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条平行巷子组成,在历经近4年的大规模改造后今年年中首次开街迎客。改造后的三条巷子分别以宽巷子“闲生活”、窄巷子“慢生活”、井巷子“新生活”为业态主题,而羊角先生就居住在目前商业形态开发最完全的宽巷子里——宽巷子11号凯庐。这个宅院因为有着一面因风水关系而朝向歪斜的大门,而成为宽巷子最引人注目的标志之一。
“我是蒙人”,落座后的羊角先生喜欢这样自报家门,“我居住在这里已经50多年了”。由于凯庐门口已经摆满了桌椅,聚集了很多吃烧烤的食客,因此我们的谈话在凯庐几十米外的露天茶座展开。
总是一脸平和微笑的羊角先生最近是各大媒体的常客,言及成都宽窄巷子,必提羊角。记者知道他对于宽窄巷子、成都改造已经说得太多了,起初的谈话并没有触及这块他心中的“伤心处”,也自然没有问起记者心中最大的疑问“他怎么还能住在这儿”。
随着对文化问题的延展,我们的话题还是绕回到了宽窄巷子的是与非。
“假古董!我怎么能喜欢现在的”,他不断地微笑着摇头,“说是保护性改造,其实很多好东西已经变味了,再也没有了”。他说,成都地下都是宝,虽然这一带建筑是在清初由旗人造就的,但地下的历史却远不止如此。在开发井巷子时,发现了地下数口汉代古井,他到处奔走呼号要求进行保护性挖掘,“推土机全给推平了,最大的直径有一两米”,他比划着。他明白,这是为了降低开发难度,毕竟保护性挖掘那些古井的时间和成本都会提高,“都是为了商业利益”。
为了向记者解释“什么是假古董”,他还谈到很多细节。比如,其中一个宅院里有一座影壁,上面有一面浮雕,雕刻着五只蝙蝠围绕着一个寿字,代表着福寿之意。“因为陈旧,不是被修复,反而为了省事被工人给拆掉了,在原处又仿了一个一样的,也做了浮雕,雕工粗劣自不必说,根本就不懂其中的内涵。按照传统文化,五只蝙蝠是应该向里飞的,他们给整成朝外飞的。这种改造哪里是保护了文化?”
难得的是,在言谈中羊角一直保持着微笑,即使他说到很令其“愤慨”的事,不断摇头,微笑也始终挂在脸上。事后,记者觉得那也许是一种千般无奈之后的超脱。
记者问他;“你不觉得这种商业改造在城市化进程中已不可阻挡吗?”他说,他不是反对改造,而是反对急功近利的“假保护”。在羊角先生看来,成都已经变味了。“我到处奔走,都没有用,都破坏掉了。”他觉得这是成都市不重视文化、不重视保护规划的结果。与他持相同观点的成都人不在少数。因此,当如羊角一样的“土著”行走在宽窄巷子时,他们内心的落寞与伤感可想而知。
“第一会客厅不会客”,他说,“来的人想看老成都,可是这里到处是哪里都可以找到的洋玩意,有什么意思”。
像羊角先生一样不肯搬离宽巷子的“土著”还有两三家,惟羊角最知名,屋院也最大,总占地有150平方米之多。他的隔壁已被征迁,面积只有23平方米,补偿费高达200万元。“我想住在这,我觉得即使改造了,宽巷子也应保留一些居住的形态,毕竟那才是真实的宽巷子”,他坚持着,这种坚持在目前的情势下,显得那么另类和不合时宜,甚至引人怀疑。“要是你,你会搬走吗?”羊角问记者。记者顿时无语。
从而,我们有幸记录发生在成都历史进程中这样的真实一幕:第一会客厅的第一“土著”,混居在每日游人徜徉的著名改造街区里,他的屋子里堆满了汉唐文物,墙上挂满了名人字画,脸上流淌着平和与不甘,屋外则是喧闹食客包围。时尚与古朴,簇新与破败,在这里光影交锋。这一幕里,羊角成为宽窄巷子的一张特殊名片。
然而这一幕注定是短暂的。“他得搬走,早晚的事,不会太久了。这是阻挡不住的,目前只是在谈判中。”离开羊角先生家,身为资深媒体人的友人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