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发18亿公司债 首创置业内地融资摸底

标签:
房产 |
分类: 公司报道 |
■中国房地产报
“这是过去近一年来,首创置业首次从资本市场上再融资。”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7月22日,首创置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创置业,2868.HK)宣布,拟在国内发行不超过18亿元公司债,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与补充流动资金。
据了解,这一发行债券的建议将在9月6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提交并表决,同时亦需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批准。何时能拿到真金白银,还有待国内公司债券市场的状况而定。
内地发债
对于公司何以选择在内地发债,刘晓光表示,这与首创置业的上市路径有关。首创置业属于H股上市公司,目前,由于涉及中国外债额度审批问题,海外市场发行债券很难操作。目前,成功在海外发行公司债券的公司均是红筹股公司。
光大证券地产分析师赵强表示,此次首创置业选择国内发行公司债券,对在港上市的中资地产公司而言,相对少见,但是亦属于正常行为。
“一方面或与地产公司的海外融资环境不佳,操作难度颇大有关,另一方面,作为一个H股公司,在国内发行的债券所募集的资金将不被视为外资,这显然区别于红筹结构的地产公司。”赵强说。
他表示,如碧桂园、雅居乐等公司发行的债券及IPO所得,在进入内地时,都是以外资身份进入。而外资受到的限制是比较大的。
据2007年年报显示,首创置业短期贷款为10亿元,比2006年末增长93%,并有13亿元长期贷款的即期部分需偿还。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17.92亿元,而2006年该值为378.3万元。
赵强表示,此次发债将改善公司的债务结构,减少短期负债,有助于提高公司财务的稳定。不过,由于目前的债券市场状态,以及同行公司的发债结果,首创置业或许将不得不接受一个较高的债券利息成本。
回A仍需等待
“现在,证监会已经开始受理我们的回A事宜,但什么时候能通过,仍需要等待。”刘晓光说。
他表示,回A仍然在等待审批,这有赖于公司要通过严格的上市程序,以及国内资本市场的活跃气氛。
但是,他同时表示,对于H股公司回归A股市场,监管层仍然持鼓励的态度,相对于红筹类公司回归A股,则有一定优势。
2007年以来,首创置业在土地市场上显得较为进取,目前土地储备已达到977万平方米。而一旦首创置业实现A股回归,将打通国内国际两个资本平台,大大改善目前的公司负债结构和资金压力。
对话
刘晓光:抓住调整带来的机遇
■中国房地产报
中国房地产报:在当前地产公司负债率普遍居高不下的背景下,选择发行公司债,会显著增加公司的负债率。投资者会认可这种方式吗?
刘晓光:此次发行公司债所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偿还部分银行贷款。用公司债募集资金置换银行贷款不会提高公司负债率,且用长期的公司债替换短期的银行贷款,将优化负债结构。
二是补充营运资金。用公司债补充营运资金,不稀释现有股本的收益水平,其财务杠杆效应还可增加股东价值。公司会综合考虑营运资金需求等因素,合理安排募集资金的具体使用。
中国房地产报:如果未来北京、成都、天津三地的楼盘成交量继续低迷,降价会否成为公司为确保年度销售目标的一个选项?
刘晓光:公司最大的目标是为股东、客户创造价值。如果某个举措能够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就会采用。降价在某种意义上会损害前期客户的利益,也会伤害公司品牌。
公司希望通过进一步提升产品性价比,完善客户服务等措施,利用公司产品品牌优势,深入推动各项目的销售工作,也会根据市场情况适时调整营销策略。
中国房地产报:去年一年,首创置业频频出手,虽然次数较多,但是每次拿地的金额都保持在10亿元左右。你怎么评价这一公司行为?
刘晓光:稳健是首创置业的一贯作风,我们有着一套严格的土地筛选标准,包括项目预期收益率、项目规模、项目产品类型是否符合公司战略等等。应该说,这是我们在狂热的市场氛围中仍保持冷静的法宝。
今年公司在增加土地储备的原则上不会有什么改变,我们希望能抓住调整带来的机遇,适当增加规模合适,成本合适,产品类型合适,符合公司回报要求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