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后第10天,参与过台湾“9·21”大地震重建工作的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即赶赴内地,尽管他在北京的工作人员也很难及时了解到他的具体行踪,他在震后新建的乡村建筑工作室博客却以每日一篇的速度更新着,从未间断。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建筑师们迅速行动起来,放下手头上正在进行的工作,不计得失地以各自的方式贡献着自己的爱与力量,只为了那些刚刚经历巨大伤痛的人们能有一个崭新的明天:
灾后的汶川,山路崎岖,美丽不再,余震与暴雨随时有可能悄然而至,在这片如今世人已惟恐避之不及的土地上,有前来进行灾区重建考察工作的清华设计研究院专家组成员们坚毅的身影。
一个名为“汶川震后再生”的博客上,利用Google地图制作的“灾区房屋受灾地图”详尽地展示了重灾区每个乡镇建筑受损情况及当地地貌,甚至包括了许多媒体及救援机构都很少涉及到的盲区。这是成都建筑师刘家琨和他的家琨设计工作室同事数日艰辛的现场勘测汇聚的劳动结晶。
“活动板房没搭起来没关系,只要有临时帐篷就能上课;即使没有帐篷,只要不下雨还是能开课,而最起码的书本、文具、课桌椅是必须的。”在为灾区学生设计了简易应急课桌椅后,建筑师李兴钢饱含情感地发起倡议,发动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帮助无数等待复课的孩子。
……
“建筑师在行动。”在这个特别的题目下,我们意图还原建筑师们或个体或群像的面孔,讲述他们的真情与真爱。
一位台湾建筑师的两岸重建经历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刘辰/文

“乡村建筑工作室将义务为灾区营建一批粪尿分离式厕所,经费由工作室筹集,有需要的团体与机构请尽快与我们取得联系。”5月29日,谢英俊在其博客上如是写道。
谢英俊来自台湾,与其名字紧密相连的,是一个叫乡村建筑工作室的NGO。
从5月12日以后,在谢英俊乡村建筑工作室的博客上,关于重建的信息和谢英俊的观点、经验以平均每日一篇的速度更新着,从未间断。
大约10天前,谢英俊来到内地,除了在北京逗留数日,指导他在北京的乡村建筑工作室进行援助灾区重建工作外,还飞到上海、甘肃等地,筹备相关事宜。他在北京工作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就连他们有时也说不清谢英俊的具体行踪,经常是到了晚上通过SKYPE(网络电话)才能与他取得联系。
四川地震后,一直默默低调工作的谢英俊,因参与过台湾“9·21”震后重建,也因为有着丰富的乡村建筑设计经验,而进入了更多媒体的视野。
第一时间介入
谢英俊近10年来一直在为农村地区设计住宅,不仅在台南地区工作,还将经验带到了大陆,河北定州、河南兰考以及安徽南塘都有他建筑思路与实践的痕迹。
四川发生地震后,谢英俊在北京的乡村建筑工作室几乎是最早与大陆的刘家琨建筑工作室、ABBS建筑论坛等平台结盟的,这也使这位在重建和为弱势群体规划居住环境方面颇有成就的人文主义建筑师,成为较早期参与到四川灾区重建前期准备中的台湾建筑师之一。
“台湾的经验几乎可以直接搬过去”,谢英俊说,“四川地震和台湾‘9·21’地震都是发生在山区,只是四川的规模和范围更大”。他在博客上透露,正跟有关方面协商下一步的相关事宜。
谢英俊认为四川地震灾区和台湾“9·21”地震灾区不仅在地貌上相似,震后要面对的山区房屋重建和修复地震对少数民族生活环境的破坏方面也很一致。在他看来,四川的重建经验会是全新的,这不只是生计或房屋的重建,更是生态等级的重建。
而谢英俊的建筑理念在震后重建中也相当实用:施工简易、材料环保、外型美观,并鼓励农村居民一起“协力造屋”,这是他通用于重建工作的“基本原理”;另外,周围有什么就用什么,这是他的基本原则。“在抗震方面,从成本的角度出发,应该尽量把房子弄得‘轻’一点,抗震力才够。”在谢英俊看来,抗震关键在结构。轻钢结构的钢料总体用量花费不多,但抗震效果好,还有就是把楼板、屋顶都轻量化,承重不要太大,这样在遇到地震时,整个骨架都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达到防震目的。
“把专业的东西简单化,是重建中发动受灾群众协力的重要一点,可以让老人、小孩、妇女都参与进来做搬砖、拧螺栓这样的工作。四川比台湾更有优势的地方是,还有大量这样的闲置劳动力。”谢英俊说。
“我们目前在做尿粪分离厕所的设计,这是非常急需的,也是带入环保观念的一个起点。另一方面也在设计各种各样的临时过渡房。基本材料是轻钢架、竹子、夹板、遮光网、草帘、钢板、雨布等等,在墙体间填入草料或是泥土,视不同的屋型与功能而定。这些屋型施工简单、造价低、容易拆装、可以保暖过冬、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甚至可以使用灾区废墟的材料。”谢英俊介绍说。
根据台湾的经验,灾民在过渡房里头可能会住上一两年甚至好几年,因此就要求过渡房比较坚固。据谢英俊的助手刘振透露,工作室正在赶工设计不同的屋型,从简易型到长效型都会有。目前,分离式厕所的设计图已经放到网络上让有需要的人下载,同时附有材料说明与施工步骤的演示。
做好长期准备
山区房屋重建和平原有着很大差异,对地块安全度的了解非常重要。新建房会不会再次坍塌?地势会不会太陡?水土保持有没有问题?这些都要非常细致地去考量。
谢英俊对此经验丰富。1999年台湾“9·21地震”后第六天,他就前往震中附近的日月潭邵族部落参与重建工作。当时谢英俊曾打包票说,他用预算四分之一的费用就可以为邵族人重建家园,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当时,邵族部落的生活居住空间全部垮塌,族群与文化面临严重的灭绝危机。而谢英俊当即将建筑事务所从市区搬到灾区,并成立了“第三建筑工作室”。而邵族部落的重建成果也相当显著,竹子盖的房子简单又便宜,但不失高雅大方,也符合邵族人原有的生活习惯与生存状态。
将近10年的邵族重建经验被谢英俊带到了台湾其他地区,以及大陆的河北、河南等地的农村。而谢英俊有着
更远大的目标:他要让中国8亿农民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通过协力建房住上欧式外形的生态建筑。
对四川灾区来说,这也不仅是重建家园而已,“重建是长时间的战斗,不仅是家园重建,更包括心理、人际交往、文化纽带、经济力量的重建”。而谢英俊和他的工作室已经做好了准备,长期持续地投入到灾区重建当中。
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谢英俊对四川灾区重建的无私态度也蔓延到不少台湾建筑界人士当中。在一个台湾建筑事务所的上海分部,地震后,并没有人刻意发起捐款,也没有“二次认捐”,却有一个捐款箱从5月13日起一直放在公司的前台,员工们每天捐一点钱,定期转交至相关的基金会。“支援不是一次性的,它需要长期的投入。”该事务所相关负责人这样表示。
在另一家台湾背景的建筑事务所,一份公司的员工档案被整理出来,他们收罗了集团公司在全球所有有重建经验的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设计师、生态规划师,做成一个重建人力资源的报告,等一切就绪,就将联系灾区当地政府相关部门。
这份工作一直低调进行着,而这家建筑事务所执意不肯透露自己的身份,因为“事情没有做出来之前,不希望公之于众”。该事务所相关人员还表示,他们希望至少3至5年内,每三四个月就派一批专家去灾区工作半个月,“因为重建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新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地关注和参与,而不是来了一次指手画脚后就走人”。
两岸同根、骨肉相连;低调做人、低调做事,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在这些台湾建筑师身上得以最自然的诠释。
责编:龙美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