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报 见习记者
李定/文

骑车在岸边,看尽河中景。
5月27日,杭州市规划局《杭州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公示完毕。《规划》显示,到2020年市区将建的125条自行车骑车廊道可让上述场景不仅停留于想象。
除了骑车廊道的规划外,规划指出,至2020年,杭州市还将建成湖滨地区、武林商业区等11个重点步行区。根据车流量的不同,将非机动车道规划为廊道、集散道、连通道和休闲道四个等级,以形成一个“五十九横,六十六纵”的慢行交通网络。
6月2日,杭州市规划局城乡规划处相关负责人邵文鸿向记者介绍,“目前我们已经开展对河道、运河沿岸的滨河地区的治理工作。”
告别“混乱”的措施
提到杭州的交通,“差”往往成为当地市民的评价中高频率词语。然而,在西湖景区,其交通情况则要好得多。而这与其逐渐成型的慢行交通不无关系。据邵文鸿介绍,在西湖景区,行人可以仅凭一张IC卡,就可租到一辆自行车,骑车游览。
西湖景区少见行路难的现状,正是杭州城市规划者思量将“西湖构建起的‘环形’慢行交通系统”向全市推广的动因。2007年年中,市有关部门便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设计,并于今年5月初开始公示。
此外,“市区内部分桥梁正尝试着被抬高,以便打通水上运输通道。地下通道、天桥等与慢行网络相配套的交通设施,也一并纳入了该规划。”邵文鸿向记者介绍。
与快速交通相补充
杭州西湖景区的经验表明,慢行交通系统的重构与完善可谓意义巨大。目前在国内,很多大城市都已经注意到这一系统的重要性。近日,天津和上海在此方面都有动作。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教授杨新苗向记者介绍:“以3米宽、高峰时段的道路为例,一小时内通行的机动车至多有1000辆,且机动车承载的行人数量有限。而慢行交通通道,自行车、行人通行的数量则远远高于机动车效率。”
也就是说,慢行交通并不是“慢”,它可以有效地分流高峰路段的行人流量。
同时,慢行交通可以延伸至机动车道无法到达的地区。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能满足居民对“2至3公里内短距离公共交通”的需求。
在杭州的《规划》当中,杭州市就考虑到“短距离公共交通”这一问题,力图将居民的生活区与城市交通系统联系起来。“深入社区的慢行交通,涵盖了公交所不及的‘最后一公里’。它就像人的毛细血管,构成了交通‘微循环系统’。一旦网络重构成型,与城市其他交通对接,居民‘出行难’就解决了。”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许多专家对此表示赞赏。
因地制宜与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城市的交通规划中,慢行交通虽几经提及,但真正得以落实的却屈指可数。慢行交通网络的建构之路,并没有大家预想的那么顺利。
“机动车若按照每年15%的速度递增,3年内数量就能翻番,而道路资源十分有限却不可能快速扩张。”杨新苗介绍,日益加剧的拥堵,逼急了某些城市管理者。有些城市交通规划者,仍简单地认为,扩充机动车道,就能解决道路容量,就能提高道路运载能力。从1995年以来,为了缓解机动车道堵塞,杭州市就曾不断扩大机动车道挤压非机动车道。
而即便在推行慢行交通的今天,在杭州胜利河等沿河慢行干道上,仍然存在行人与自行车混行纠纷不断的情况。在此路段,规划部门将行人和非机动车归到一起,只是把原有的道路拓宽至3米。
就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所规划师毛海啸指出:“这种做法借鉴了欧洲经验。但欧洲非机动车、行人数量明显少于中国,致使他们调整的方案以失败告终。在国内部分城市,把行人和自行车归入一道,最好应将道路拓宽至5米。”
邵文鸿则表示:“杭州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还有待进一步修正,对于慢行交通系统的预留空间,会广泛收集群众、专家的意见。在未来,会综合考虑城市绿化带、机动车道的适当宽度,对慢行交通系统进行更合理的规划。”
同时,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源自以人为本,在规划之中仍需要更多的创新。毛海啸向记者介绍:“为避免行人、自行车混行,可以尝试着在重构的慢行交通系统中,利用道路的不同装饰等手段,突出道路的功能性。例如,在交叉路口设置慢行交通系统的下穿设施,与机动车相错开,利用升降式隔离护栏分隔进行,并改建原有的转弯或安全等设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