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报
作者 陈广宇/文

英国Glou-cestershire的C-otswolds曾经是一个采石场,Lower
Mill地产公司委托7家建筑事务所在此联手设计了一个占地222公顷的度假区。礼堂、图书馆、商店及575栋别墅散布在7面湖泊与3条河流之间。其中,由Featherstone
Associates设计的“兰屋(Orchild
House)”于上月以720万英镑的高价售出,几乎合建筑面积单价50万元人民币,一举成为世界地产市场的焦点。
“兰屋”,更准确应译为“兰榭”,是一栋仿生建筑。建筑师从当地原生植物蜂兰的外形得到灵感,花蕊构成3层高的建筑主体,深入水面,与周遭景观相融。
据称,兰榭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各种清洁能源、物质循环,因此又被定义为一栋生态建筑。然而在没有进一步工程设计之前,让我们暂且对此保留疑问。
“生态建筑”是一个被商业社会用滥的词。高科技手法在当今已不是新鲜事。然而,高科技不等于可持续,很多高科技设备制造期资源消耗严重,回收成本高昂,对生态环境有害无益。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零能源”,不仅仅要求建成品的功能寿命期间能耗低于产出,更要求从项目建设到项目完成后回收循环的整个过程实现“零能耗”。许多“低技术(Low
Tech)”,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利用光照、通风等,同样可以有效降低能效。如何综合利用、发展各种各样的高、低技术,是实现生态建筑的探索目标。
建筑的外形、构造不仅担负着美的使命,更对空间功能形成制约。强求造型,就必然降低空间使用效率,同时对于决定热交换的表面积、通风空间、材料等能耗因素也大有影响。但美妙造型带来的精神愉悦有着难以评估的价值。到底什么样的形态是最适宜的,如何解决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对立,众说纷纭,并无定规。道法自然,便是力图以极度理性的思考来支持天马行空般非理性的艺术创作。在过去百年中,仿生建筑以其强劲的风格在各种建筑流派中独树一帜。
兰榭是一栋典型的形态仿生建筑,从可以查阅的图纸资料来看,功能与布局上并无特殊之处。作为一所豪富人家的度假别墅,空间的丰富多趣而非有效利用才是设计重点。一层怒放花瓣般凌水的露台,深入水面的浮码头以及藏在花心的书房、起居室等功能空间明暗有序,进退有度。融入环境的同时有效地把外部景色引入内部生活空间,这种对于原生植物的模仿表达了居住者对于环境的尊重,是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人文关怀。
建筑如舟,时间是一条绵长的河流。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没有建筑是不朽的,如花之绽放、寂灭,而不朽的名声,属于生的坚强与虔诚。(作者系自由建筑评论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