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 |
分类: 城市人文 |
空气污染、垃圾肆虐、生态破坏……现代城市大多在城市化快速进程中患上了名目繁多的“城市环境病”。与其他城市相比,北京似乎得天独厚,奥运催生了她的华丽转身。而那些被病痛折磨着的城市,也许只能在环保意识渐浓的民意中,才能看到城市未来的曙光。
据《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刘阳/文
在李娟的印象里,“北京”是个相当复杂的词汇。它混合着梦想、色彩以及无奈与奔波,“我每天所见最多的,是灰天、黑地、车流与人潮。在北京谈环保,说实话我没概念,只知道这是一个大工程”。在北京生活了十余年,李娟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涮一番,因为她觉得“外面太脏了”。
“脏”几乎成了北京人整天挂在嘴上的一个词。尤其在冬季,烧得狂热的室内暖气背后除了浪费还意味着更多的废气排放、颗粒物悬浮;在短暂的春光里,来自这个城市外部的沙尘虽然不能归罪于北京,却实实在在让北京罩上一层“沙衣”;在漫长的夏季,本应成为北京灵动之美的几条城内河却用散发臭气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就剩下秋天了”,李娟的无奈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北京,没救了?
罗格的批评
我们不得承认,像北京这样一个综合治理难题突出的城市,环保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总得一样一样来。
空气质量问题首当其冲。
2007年8月8日,适逢北京奥运会倒计一周年。当日,北京空气质量指数为88,属于二级良好天气。
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表示,“这个数据出来后我们所有人都笑了,为完成奥运空气保障增强了信心。”
然而,88这个幸运数字并未给北京带来持续的好运。在美国时间2007年8月8日,来自大洋彼岸的一番言论冲破了北京的欢乐氛围。
此番言论出自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之口,在接受美国CNN采访时他表示:“保证运动员的健康是国际奥委会的首要工作,如果北京空气质量太差,像自行车这种耐力赛将有可能要重新排定比赛时间。”此前,罗格以及国际奥委会从未对北京的准备工作发表过任何批评。而去年6月糟糕的空气,正是这一言论的导火索。
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月,北京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仅有15天,创下七年来最差记录。其中,二氧化氮含量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空气清净标准78%,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纽约高出3倍。
正在搬迁中的首钢,曾被市民视为北京空气颗粒物的罪魁祸首,虽然它对北京市的社会贡献总额在每年60亿元左右,上缴财政收入20亿元左右,但依然不能改变它作为北京环境最大污染源的事实。但首钢的外迁并不能完全解决北京空气的问题。
“环境问题是快速城市化、快速工业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城市发展中来无法解决的矛盾。经济发展稍有波动,GDP与环境脆弱的平衡即告失衡,而失守的必然是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向记者表示。
空气质量之于北京,甚至于中国,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最大隐忧。
奥运契机
“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使得北京的环境问题被放大到了国际舞台上。但同样也因为奥运,给北京带来了城市环保的契机和动力。”牛凤瑞说。
2007年8月17日开始的为期四天的“机动车单双号限行”,限行的目的之一在于检测机动车尾气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以及限行措施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空气质量,从而给奥运会的空气质量保障积累经验。
无论是正在搬迁中的首钢,还是已经公布实施的《第29届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北京对环境的治理决心和力度可谓空前。
在2007年一年内,北京市对城八区的多条河道进行了多次清理,重新放水,还在岸边种植了多种绿色植物。
在每周更新一次的北京地图上,绿色正以过半的规模呈蔓延之势。北京林业部门日前已宣布提前一年完成了绿化承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阻挡沙尘入京,并称今年年底城市绿化覆盖率将达43%。
李娟每天开车上班经过的亮马河也因此受益,河道已清理了,如今已闻不到臭味,水流清澈见底,岸边杨柳依依,偶尔还能看到一拨拨的人在那里放风筝”。而映衬风筝的北京天空,如今也越来越蓝。
自1998年起,北京即展开了“蓝天治理工程”,北京的蓝天呈逐年递增的良性曲线。以全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例,1998年是100天,2006年已达到了241天。其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年均浓度值已突破性地达到国家标准。2008年,北京的蓝天指标将达到256天,为全年总天数的70%,这是北京对奥运的承诺。
然而,像李娟一样居住在北京的居民,更关心的是奥运能否成为北京环境转变的一个契机,并得以长期延续,而不仅仅是短暂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