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 |
分类: 城市人文 |
第一次去呼和浩特,我有些情不自禁。我以为这座距北京仅600余公里的“天堂草原、心灵牧场”,定会以天蓝、草碧、云白、风清的塞外风情,来回赠如我一样的慕名访客。
但事实却让我有些失望。飞机俯冲着陆的一刻,映入眼的帘根本没有想象中的草原。“草原之都不见草”——这是呼和浩特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虽然“草原”只有概念没有“草”而让人感到遗憾,但这并不构成我们无视呼和浩特城市规划亮点的理由。这座地处西北腹地的二线城市,某些规划理念甚至远远超过看上去更为发达的一线城市。但同时,一些急促发展、加速城市化留下的“伤痕”也有待平复。
得——强化城市个性面孔
有人说,呼和浩特只用了三五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别的城市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路。在启动城市空间规划、做大城市框架的过程中,呼和浩特既搞新城开发,又兼顾开发区建设,同时也刻意保留了城市的文化底蕴。
例如对成吉思汗蒙元文化景观一条街的规划。成吉思汗大街全长9公里,纵贯呼和浩特市区。作为一张经典的城市名片,这条路两侧的建筑立面均被雕绘成蒙、汉、回、满等多元文化符号,交相辉映在城市之中。
据说为打造呼市特色文化景观街,该市曾邀请数十位国内外知名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提炼了许多代表蒙元文化的元素,像马、狼、鹰等有民族图腾性质的动物形象,以及蓝天、白云、绿地、蒙古袍、帽子、图案、花纹、马鞍、蒙古包、火炬等与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符号。
在接下成吉思汗大街景观设计的任务后,美国易道公司亚洲区主席、成吉思汗大街规划设计项目主持人乔全生兴奋不已。在他看来,世界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条体现单一民族文化的主题街道,成吉思汗大街将是世界上惟一的一条蒙元文化走廊。
失——面临可持续发展考验
“三年一小变、五年一中变、七年一大变”——这最能体现呼和浩特市这种只争朝夕的规划思想。
而最能体现“短平快”特征的城中村改造,在呼和浩特的一系列城市化动作中成为“抓手”。
2003年,约有37.3%的呼和浩特市城市人口集中在旧城区。连片的棚户区和危旧平房,居住条件之恶劣,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少有。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天的二环路以内,就有将近30个城中村。
但到了2006年,呼和浩特市市区建成区面积从过去的80平方公里扩展到159平方公里,翻了近一番,人口则增加至160万。据说,这新增的城区面积和城市人口,大部分都来源于对城中村的改造。在城市拆迁改造中,有将近4500多户农民变成了市民。该市的“十一五”规划表明,未来还将使5.4万户、约16万农民动迁进入城市。
城中村改造力度的加大,客观上制造了短期内大量的被动住房需求,这就不能不诱使房价短期内迅速上涨。2006年年中,呼和浩特这个身处中国西北腹地的二线城市,也陷入到“房价增幅高”的非议中。
这都是急促规划、加速城市化注定要承受的结果。实际上,呼和浩特在城市规划上所表现的急促,不单体现在房价上。
同时,为迎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这个城市自2006年便进入突击建设阶段。一系列“献礼工程”、“地标建筑”乘势而起。
当年编制和实施的《呼和浩特市街景整治规划》中显示,全年整治完成230栋建(构)筑物、7幅大型壁画、3座机场路立交桥、7座公共厕所、2座煤气储气罐以及3000多米围墙(栅栏)。其中,内蒙古彩电大楼、内蒙古电建二公司大楼、机场路3座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桥梁、新华广场锻铜草原雄鹰等,都为规划部门赢得高度评价。
短短几年时间,这座城市的面貌已焕然一新。四、五星级酒店已超过了8家,国际会展中心、乌兰恰特大剧院、博物馆、可接待6000人的体育馆和可容纳6万人观摩的呼和浩特市体育场等一系列建筑地标,在“庆典经济”中顺次崛起。这个昔日的马背城市,难以掩饰一跃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冲动。
虽然速度惊人,但不能不提的是,在呼和浩特城市的功能区划中,仍旧残留有急促发展、加速城市化留下的“伤痕”。
呼和浩特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中山路,被规划在呼市最主要的交通大动脉上,这里不但拥有比北京王府井还冗长的过量商铺(长约1.8公里),还有着更为可怕的交通流量。
耗资巨大的自治区大庆“献礼工程”——大剧院、体育馆,除了一年之中有限的“好日子”外,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持续运营是个问题。
好在呼和浩特市体育局局长表示,已经探索出一些好办法,希望能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好的规划可能成就一座好城市。为谋求经济上的突飞猛进、恶补历史欠账,呼和浩特的城市规划需要大刀阔斧的开拓精神。但对于一座已经初具雏形的现代文明城市而言,更需要的,似乎是放慢心情、精耕细作,不以牺牲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为代价,换取经济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