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置业 |
分类: 封面故事 |
■姜炜
在汽车广泛走入中国家庭之前,北京是自行车的城市,当中国人的汽车梦开始变为现实后,北京成为了小汽车的城市。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与交通拥堵让每个人苦不堪言。汽车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修路的进度,近几年油价的快速上涨也无法抑制这种趋势,甚至未来的燃油税或者某些人提议的“交通拥堵费”等都不可能改变这种状况。政府相关部门在认识到上述问题后,开始尝试寻找一条出路,那就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试图以提供高效、便捷的公交服务吸引有车族弃车而行。这种努力在刚刚面世之时,无论专家和官员们如何呼吁,都没什么效果。
随着北京地铁五号线的开通,大量有车族开始选择公共交通,老大难的堵车问题有明显缓解。不过,随着客流的不断增加,有限的地铁系统运力已经有些不堪重负,部分站点在高峰时段不得不限制客流,显然这样的系统无法吸引更多的有车族,甚至会导致回流。可喜的是,北京地铁的大规模建设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规划基本完成之日,北京的公共交通系统将会相对完善,交通拥堵虽无法绝迹,但无疑会明显改观。
把目光回到楼市。如果把公共交通比做保障性用房,私家车出行比做商品房,交通拥堵是房价高涨,北京交通或可成为预测楼市的参考系。
1998年住房改革之前,福利分房是公众获取住房的主要方式。1998年之后,商品房开始成为广大公众满足生活需求与改善居住条件的一种主要方式。保障房则渐行渐远,似乎已经与大众无关。从那时起,商品房成为了市场供给的主体,价格开始持续上涨。特别是2004年以后,房价开始快速上涨,并在短短几年内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这似乎与北京交通面临的局面十分相似。此时,加税、提高首付与利率的作法能否有效地制止房价的上涨呢?目前看来,成效并不明显。加大商品房供应量的方式固然有效,但受限于土地供给总量,可行性更小。面对这种局面,国家将保障性住房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集中精力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显然是有的放矢,与北京市政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有异曲同工之意。
与发展公共交通更为相似的是,当住房保障系统建立之初,公众对它能够达到的水平与作用是希望与怀疑并存,现实情况也的确在短期内没有过多改变。商品房价格依然持续上涨,矛盾似乎更加尖锐,而保障房仍在建设途中,尚需时日。有些人又开始寻求新的“猛药”,寄希望于某天某个政策能够产生奇迹。对此笔者不抱任何希望,倒是对于目前这种状况表示理解。因为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需要时间,房地产开发与建设与地铁建设一样也需要时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保障性住房面对数量庞大的中低收入人群,形成规模并基本满足需求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在此期间,需求与供给的差异必然引发许多矛盾,许多人不理解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但这样的现状不可能迅速改变。同时,有限的供给量和更加严格的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资格标准,更加重了公众的疑虑。限价房销售政策的难产就不提了。凡此种种,都预示着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政府部门持续的努力。
我相信政府能够搞好保障性住房,解决中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我也相信北京的交通秩序只要努力也能够有所改善。两个方面今天虽然都不尽如人意,又都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逐步解决,但已经让公众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