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置业 |
分类: 封面故事 |
■葛云
现实似乎一再证明墨菲定律的普适性。
比如,当我们想知道某件事的时候,你全无线索,就是不让你知道;当我们已经将其淡忘、不想它的时候,它又偏跳出来骚扰你的神经。这又好比明星在曝光率上玩的技巧,不管负面、正面,只要总在你要忘记他或她的时候,“抖搂”那么一下子,想让你忘记他们还真是困难。
汤臣一品显然具备这样的明星效应。不过与明星们主动曝光自己不同的是,汤臣一品的“抖搂”总是被动的,但是依然在客观上达到了免费宣传、维持曝光率的广告效应。
早在数月前,我们大谈特谈汤臣一品的罪名问题时,大家都眼巴巴等着看结果的出现,甚至做评论时还要惶惶然担心评论还没落笔、调查结果就落地的尴尬。事实证明论者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大嘴巴”也无需承担什么后果。于是乎,结果迟迟无音讯,讨论热情也随之消弭殆尽。
就在此时,就在我们不需要汤臣一品的时候,有消息传出,经过近6个月调查,上海房地局认定汤臣一品存在捂盘惜售、销售率不足、使用“至尊”等绝对化广告语的违规行为,拟要求其降价或全部房屋售转租。截至落笔前,最新消息是,汤臣停牌并发公告称,承认因为广告被处予了罚金,但还没有收到房地局所谓降价的相关意见。
其实,关于汤臣一品事件,我们至少可以提出三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就事论事,汤臣一品该不该被勒令降价。从目前的情势看来,房地产市场调控必将继续下去,房地产市场理应得到更进一步的治理,政府主管部门也在细节上做出了很多创造性举动,有些效果很好,有些则尚待检验。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已经从上到下达成了共识,那就是直接干预房价的举动被证明是有害市场或者说是不够明智的。这一点从政策面已经不止一次地传达出来,政策的市场认可度正空前提高。随着政府边界的界定逐渐清晰,我们自然应该用市场约束规范去管理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不是行政命令。
从这个意义上讲,汤臣一品即使标再高的房价也不是关键问题所在,勒令降价或强制售转租甚至侵犯到了它的基本权益。它卖不出去还是捂着不卖,性质完全不同,需要透明的证据证明给市场和公众看。如果它标价太高卖不出去,你非逼着它降价卖出去,这显然不是我们主管部门的义务。如果是捂盘囤房,在政府整治市场秩序之列,这倒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我们真的需要一个调查报告,让我们了解真相,而不是含糊的处理意见或不了了之。
然后,延伸一步,汤臣一品值不值得我们去如此关注。在现阶段,我们有很多房地产问题待解,一个定位于奢侈品的高端豪宅项目,折腾来折腾去,有多大的意义呢?与其拿它做一个出头鸟打一下,其警醒作用显然不及拿一个中高档大盘开刀更具普遍警醒价值。或者,真正落实现在的诸多法规和市场整治措施,尽快让政府该管的领域有所起色并发挥效果,这样的事更具价值。甚至有可能,汤臣一品被咀嚼得越久,对政府监管层面的形象损害越大,而汤臣一品的知名度倒得到了免费维持。
最后,再延伸一步,我们在关注民生、关注事关更多老百姓的大多数商品房房价的时候,直接针对某一个项目开刀、再开刀,这么做是否合宜?况且,这个项目离我们普通民众的距离有那么一点遥远。要么,开刀并缝合的时间不要拖太久,要么,过程透明并具普适推广意义,否则难免不被公众认为是作秀,越看越没兴趣,进而反感,进而逆反。这样的案例少操为妙。
总之,在还有更多、更关乎民众利益的事有待去做之前,还是不必把汤臣一品这样的超高端楼盘咀嚼个没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