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住宅产业化助推建筑科技

(2007-12-11 15:39:08)
标签:

房产/置业

分类: 建筑设计

住宅产业化助推建筑科技

 

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吴林 北京报道

 

125日,美国联合技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乔治·大卫笑容满面地出现在清华大学海外名师讲堂上。他的演讲始终围绕节能和环保的主题,并一再强调应该利用技术进步和创新设计提高能效。

为了推动高效能建筑研究,不久前的9月,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宣布投资500万美元,与清华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研究高性能建筑所需要的科技项目。其初衷,正是为了创建一个建筑能耗为零的世界。

乔治·大卫亮相中国,至少说明一个问题:中国正前所未有地重视节能和环保。他曾表示过,中国要实现能耗降低20%的目标,首要工作是降低建筑能耗。

而降低建筑能耗的助动力,无疑就是不断进步的建筑科技。

 

成果与应用

 

当被问及如何开拓中国建筑节能市场时,乔治·大卫提到了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的子公司奥的斯电梯公司。早在1975年,他就加入了奥的斯电梯公司,并于1986年成为该公司总裁。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奥的斯电梯在中国除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外,还延续了近年来对节能的努力,比如推动能源再生电梯的应用。

能源再生电梯技术在美国早已有之,但被西子奥的斯引进中国,并应用于中低速电梯,还是去年年底的事情。今年,能源再生电梯被安装在十几个楼盘中,其中包括北京时代龙和、北京新天地以及上海康发房产的红菱苑项目。

所谓能源再生,是把电梯运行过程中由电能转化而成、散发掉的热能收集起来,回送到建筑内部的电力网络中,并可为同一网络中相连的其他电器所用。

如果说能源再生是在苦心节约常规能源的话,利用可再生能源,则是更为彻底的一种手段。比如,在住宅中安装太阳能设备。除此之外,电采暖、燃气采暖则大大拓展了暖通市场,它们的好处在于可以分户计量和调节温度。而“分户计量”,正是中国供热改革的核心。

如果说技术成果是研究人员对科学孜孜以求的产物的话,产业化,则需依赖政策的推动。

 

政策与产业

 

那么,不妨让我们先暂时远离建筑科技领域的主人公,一起回顾一下今年出台的建筑节能政策措施。

在一系列规范中,最明确指向住宅的,应属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生态住宅环保行业标准《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生态住宅(住区)》。它在场地环境规划设计、节能与能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五个方面对生态住宅进行评定。

1024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节约能源法》,将建筑节能、机构节能分别作为一节单独提出,则显示了建筑用能被关注的程度。

对于建筑节能工程的验收环节,建设部也做出了规约,体现在66日发布的《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

不过,这些已公布法规和标准的重要性,也许都比不上“千呼万唤未出来”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这部中国首部建筑节能的专项法规离出台已为时不远。多方呼吁的建筑节能激励措施,包括政府投入、税收优惠等,将体现在此条例中。

“国有国法,行有行标”。虽然国家对建筑节能的重视对于建材部品行业是一个利好,但最直接的推动,还来自于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这给它们与房地产项目的对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式在今年4月成为第一家太阳能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后,在几个月内承接了十多个大型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

在今年11月第六届“住博会”期间,力诺瑞特还和同为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基地的万科集团达成了合作意向,致力于共同推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

除了新建建筑,既有建筑改造也是建材部品企业的重要商业契机。北京市建委在今年曾多次表示重点突破既有建筑改造,并计划出台改造方案。

事实上,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在谋划房地产新建市场增速减缓后的发展策略。西子奥的斯就在今年下半年成立了一个改造部,以负责旧电梯的节能改造等业务。

而可分户计量的采暖技术,也为既有建筑改造提供了更具实施性的方案。

 

遗憾与期待

 

年末,总结的时刻。人们总是习惯在总结丰硕成果之时略带遗憾地希冀,明年会更好。

西子奥的斯总裁郑培明用谏言《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方式,展开了对明年的希望。

由于20077月公布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草案)对于空调耗能所涉及的节能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做了细节性强调,但电梯行业却并未被列入该范畴,西子奥的斯向起草该条例的相关负责部门提出了“将电梯纳入到该条例所包含的节能建筑设备范畴当中”的建议。

郑培明表示,在大型公用建筑中,电梯是很大的“电老虎”,能耗仅次于空调。而对于电梯行业的发展,“相关节能法规的配套非常重要”。

值得期待的还有四五年前即已开始的供热改革。

在这个冬日里,当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依然享受着集中供暖带来的温暖时,很少有人知道,今年是我国北方采暖地区供热改革由试点转向大面积实施的年份。而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年初就曾指出:“要强制推行分户计量。”

要实现分户计量,就要安装热表、计量及温控装置,并实施热计量收费。但计量收费标准的确立及改造费用的承担问题使热计量的推进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也阻碍了一些热计量企业进入市场。

在小说《乱世佳人》的结尾,目送白瑞德离去,女主角斯佳丽无限惆怅地安慰自己道:“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而在目送这一年离去之际,收获颇丰的建筑科技领域企业家们,大概可以用满怀欣慰和期待的心情说一句:“明年又是新的一年!”

 

 

 

 

政策法规助力太阳能迈入3.0时代

 

“Aqua”,希腊语中水的意思。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力诺瑞特”)用这个词来命名其新推出的太阳能产品,在此,水和太阳得到了有机的融合。

     在11月16日的第六届中国国际住宅产业博览会(下称“住博会”)上,力诺瑞特副总经理文哲亮以其一贯的笑容和口才推介这款产品,并力推太阳能3.0时代的概念。

      他说:“在3.0时代,太阳能与建筑将得到更有机的结合,而且不仅仅是提供热水,还会为家庭的采暖、制冷、中高温利用提供辅助能源。”

       这离皇明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鸣开始其太阳能热水器的第一次路演相距已经差不多20个年头。

家用热水器迅速普及


       黄鸣是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一个“符号”性的人物。多年以后,人们依然津津乐道于他研制的太阳能热水器烫了众人的手的故事。这一幕发生在1988年,他一个朋友的婚礼上。还有一个被烫了手的老板,出资让黄鸣给自己的公司装了一台太阳能热水器。

       其实,北京清华阳光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进入太阳能行业的历史还要更早一些。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清华阳光首席科学家殷志强就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开始了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研究。1984年,殷志强发明的“磁控溅射渐变铝—氮/铝太阳选择性吸收涂层”,使太阳能集热管的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应用成为可能,并直接催生了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市场的形成。

       黄鸣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北京周边到处都在装太阳能热水器,“推销员一上门,老百姓觉得这东西不错,大家都装了。”

        事实上,自1990年起,中国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集热器生产和使用国。根据2007年4月份国际能源机构的一个报告,到2006年年底中国太阳能集热面积有9000万平方米,约占世界总保有量的53%。

         不过,蜂拥而上的结果却是,由于市场一度极为混乱,很多商家都是赚一把即跑,后期的服务和管理缺失,让很多太阳能热水器“烂”在了住户的楼顶上。

         更有一些城市出台了限制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的管理办法,许多开发商和建筑设计师对其也不认可。当时,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不会考虑太阳能设备的管道埋设,事后安装管道就很难和建筑形成一体化。

         于是,黄鸣及其公司专业人员不得不常常给开发商、设计师讲课,希望他们在设计楼房时,就把太阳能应用考虑进去。但是,受到工期和成本的限制,他们并不积极。

         那些日子,对于像黄鸣这样的太阳能企业老总,是艰难的。

与建筑真正结合


        相比皇明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的力诺瑞特要幸运很多。

        在其发展起来的几年间,中国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越来越重视,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于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黄鸣还是该法的提案人之一。

        不过,力诺瑞特能够迅速发展,原因还在于其以分体式太阳能技术打入市场,真正实现了太阳能设备与建筑的一体化,并且实现了在高层建筑中安装太阳能设备的突破。

         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将热水箱和集热器分离。由于集热器可以安装在屋面、墙壁、阳台等位置,所以能够实现和建筑的结合。比如,壁挂在阳台上,只要采用专用的安装支架,在墙面上打膨胀螺栓即可。 

          力诺瑞特在技术上迈出的这一步,这家中德合资企业的母公司德国Paradigma功劳甚大。由于德国的太阳能研发技术在国际上首屈一指,力诺当时选择与Paradigma公司合作,就是希望实现技术的融合和产业的拓展。

迎接3.0时代


         文哲亮认为,Aqua系统将是行业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到来预示着中国太阳能行业发展将迈入3.0时代。大家可把他的话当作是企业的营销手段,但太阳能不仅提供热水,还为家庭采暖、制冷提供辅助能源,无疑会成为未来太阳能发展的趋势。正如文哲亮所言,“这是提高太阳能利用率的有效手段。”

        其实,包括皇明、清华阳光、力诺瑞特在内的多家国内企业都已经能提供太阳能制冷、采暖方案,不过目前这些技术还更多用于大型公共建筑中。最典型的是,明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多个场馆,就运用了这些技术。

         位于北京市北苑地区的北京太阳能研究所办公楼就是奥运会一个示范先导工程。

          在这座4层楼的顶楼上,安装了800多平方米的真空管。这个示范项目不仅将太阳能用于采暖、生活热水及空调制冷,还集合了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和独立发电于一楼,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太阳能第一楼”。

          北京太阳能研究所也曾尝试在一些民宅中用太阳能做采暖工程,这些工程大多是位于北京郊区的别墅项目,屋面是倾斜的,可以采用平板型集热器代替部分瓦面,和建筑结合得很好。

          当然,这些工程的前期投资都价格不菲,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有限公司工程部副经理刘君说:“每套控制系统的投入在5万~6万元之间。”如果不是得到国家相关基金的补贴,这些工程恐怕很难实施。

          虽然这项技术在住宅中还未得到推广,但正如一篇研究太阳能空调发展的论文中所言:“建筑物用能是一个耗能大户,其中用于照明、供热和空调就占了一半以上。”所以,“利用太阳能供电、供热、供冷、照明,最终实现所谓绿色能源的房子,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热门研究课题。”这正是太阳能利用一个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

        在此过程中,国内众多太阳能企业正在面临国外巨头的竞争。

         今年4月,德国威能集团和意大利默洛尼集团就分别宣布将其太阳能产品引入中国市场。默洛尼集团去年刚引进中国的品牌ELCO还中标了奥运工程,在奥运村安装了6000平方米太阳能面板,为运动员提供热水。另外,北京奥委会大楼的太阳能热暖设施也是由ELCO提供。   (吴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